【腾讯云】腾讯云图,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模板丰富,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从小就与“一江一河”有不解之缘,“苏州河是童年的记忆,黄浦江伴随了我的少年时代。”

如今,作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仍然在与城市滨水打交道,而且视野扩大,不仅着眼苏州河如何再出发,也关注全球水岸的共通命题。

2023年9月21日,《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启动仪式暨首季上海论坛上,作为主旨演讲嘉宾的李晓江提到,苏州河的发展印证了上海城市从中心向外的空间变迁,而滨水岸线的贯通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精彩的公共空间。

同时,李晓江还指出了当今全球水岸的共通命题——安全韧性、绿色低碳、公平友好, 并希望城市滨水空间在未来能够真正成为百姓家园、绿色天堂。

以下内容是李晓江的演讲摘录,经澎湃新闻整理。

李晓江

两岸滨水空间贯通后,苏州河再出发

在古代,苏南地区工商业最发达,苏州河就是苏南地区与“上海”这个门户连通的走廊。所以,早期苏州河沿线岸边有大量工厂、货运码头,是民族工业的摇篮。

我是1950年代生人,童年、少年时期都在黄浦江、苏州河边度过。我小时候住在现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所在地,当时叫“上海小楼”;20世纪60年代,在永兴大楼改造的小学上学;后来每天要经过苏州河,坐摆渡去浦东上中学。当时,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公共性很不好,唯一的公共河岸在浦东黄浦江沿岸。

黄浦江、苏州河两岸的公共性在180年间(1843-2023年)有很大的提升。苏州河中心城区岸线的贯通,对上海历史文化的挖掘也很重要。我小学时在苏州河边上看到的高密度历史建筑群,现在都保留下来了。21公里的苏河边汇聚了100多座优秀历史建筑与历史桥梁,苏州河沿线历史建筑的密度在中国大城市中非常罕见。

航拍苏州河两岸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过去苏州河的地理分界,产生过一种社会文化的隔离。现在苏州河给两岸居民提供共享活动空间,让分享和社会融合提供可能。苏州河沿岸的城市更新和滨水地区的利用,比如虹口、黄浦、静安、长宁、普陀五个区的河段,拥有差异化的功能、特色、文化内涵、服务对象,反映了多样性和多元价值。

以上海对标巴黎,塞纳河沿岸的很多做法,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去巴黎考察交流合作多次,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法国国家图书馆都设在塞纳河岸滨水区,这体现出了巴黎对文化和知识传播的关切,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苏州河所面临的全球水岸共通命题

在今天,我们理解苏州河,还要理解它所面临的全球水岸共同风险。

苏州河所在的长江口和太湖地区,正面临越来越频繁的极端降水、超强台风。长江口地区的海平面在过去30年中已上升了115毫米,预计到2030年还会上升87毫米。

上海是受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最大的城市之一,曾经最为自豪的千年一遇防洪体系,目前只能抵御150-200年一遇的洪水,洪潮、台风威胁越来越频繁。此外,上海的供水水源也要重新开始依赖黄浦江。

我曾经作为特邀顾问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做了一个关于太湖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气候适宜性的课题研究。我们发现,近年来,太湖流域上游圩区建设导致黄浦江、太湖流域下游出海口地区洪潮形成越来越快,周期从过去4天变成1.5-2天。太湖上游面临的问题,有可能会加剧下游的灾害威胁。

所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并面对上游城乡建设带来的潜在影响,是苏州河面临的重要议题。

为此,苏州河建设中需要关注的话题,应该逐步拓展到减缓气候变化、推进气候适应性等领域。具体领域包括所在流域恢复力、岸线管理、水土资源岸线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生态管理、能源转型、农业转型等,并与上游寻求协作。

航拍太湖风光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未来沿岸发展的五大议题

苏州河沿岸的发展,未来至少应该关注五个方面的议题。第一,关注安全和韧性。我们既要用好沿江沿河公共空间,塑造好滨江景观,同时一定要处理好河道的安全韧性问题。场地、建筑和设施需要用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式建设。

为此,我们可以学习生活在水网地区的古人应对自然变化和气候变化的经验,包括水绿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而不仅仅是现在城市里的建筑文化遗产。这也是太湖流域研究给我带来的启示。

第二,更加公平和包容。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所有政策研究报告都必须有一个规定的章节来评价性别相关问题,“一江一河”同样也需要这么做。让弱势群体也能感受到“一江一河”的治理成果,我们需要更好地体察女性、儿童、老人,更好地配置无障碍设施以满足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的使用需求。

第三,更加友好。我们希望“一江一河”是全龄友好的空间、全时有效利用的空间,这一点法国等欧洲国家有丰富的案例可以借鉴。

第四,如何让“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更优雅。今年6月,我非常高兴和法国“建筑诗人”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先生交流,讨论建筑若要更优雅,该如何更巧妙地尊重周边历史环境。我认为包赞巴克先生的作品——上音歌剧院做到了这一点。同样地,我们的滨水空间也需要大量尊重周边历史环境的优雅建筑。

第五,河流的绿色交通。当船舶的动力从传统轮机转向电动或者氢动力后,其噪音污染变低。我们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高效、绿色的水上交通。同时,滨江滨河公共空间也是最好的慢行空间,应该得到更好地利用和保护。

当然,我相信“一江一河”要回应的全球议题绝不仅仅这五个方面,希望未来我们去发掘更多话题,让城市滨水空间真正成为百姓家园、绿色天堂。

内容分享:
【腾讯云】9.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10万人同时观看;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