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现如今能够随时随地点外卖,预订网约车等便捷服务,这些离不开电子设备的定位,而实现这一定位的核心就是卫星导航系统。在这个领域,中国已经崭露头角,拥有了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继美国GPS系统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之后,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尽管GPS系统起步较早,但随着北斗系统的不断发展,它已经具备了和GPS系统相当的功能,并且在稳定性和准确性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然而,近期发生的一起事件却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特别是美国方面。一颗北斗卫星突然从天空中消失,这引发了各种猜测,有媒体甚至认为中国可能正在对卫星进行某种“实际行动”。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卫星的生命周期。卫星通常在距离地球表面约20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运行,这是大部分卫星的运行轨道。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发射的卫星越来越多,但是近地轨道的空间却是有限的。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1日,全球总共有5465颗卫星,其中美国拥有3433颗,中国则拥有541颗。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5000多颗卫星中,不到一半处于工作状态。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将不断增多,轨道空间也将变得极为拥挤。此前,就曾经发生过美俄两国卫星相撞的事件,这引起了各国对于卫星“退休”问题的严肃关注。一些卫星可以被随意坠落,进入大气层烧毁,但有些卫星则需要被带到远离近地轨道的“坟场轨道”,以避免对其他卫星产生干扰。
而这颗“消失”的北斗卫星,正是被一颗名为“实践21号”的卫星拖移到了“坟场轨道”,宣告了它的“退休”。SJ-21的任务是减少太空中的碎片数量。它在接近这颗北斗二号卫星后,与其保持了近距离接触,捕获了失效的北斗卫星并将其拖走,几小时后,它自己又回到了近地轨道。
然而,美国对此却表现出了不安。他们担心中国拥有这项技术后,可能会用来对付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的卫星。目前,美国拥有三千多颗在轨卫星,他们担忧中国可能会对这些卫星或者未来的新卫星下手。因此,有媒体猜测中国可能会采取更为坚决的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也拥有类似的太空垃圾清理技术。例如,当Intelsat 901通信卫星“退休”后,美国派出了“MEV卫星”,通过对接将其送回了近地轨道,继续工作了五年。与之不同的是,ST-21将北斗卫星拖走后,自身也返回近地轨道,但Intelsat 901则需要依赖MEV的燃料才能继续运行。这表明中国在捕捉和处理失效卫星方面的能力超过了美国,这也是美国感到紧张的原因之一。
这次的清理行动展示了中国在卫星精确变轨和卫星捕获等空间在轨服务能力方面的卓越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商业潜力可能达到了惊人的规模,预计可达到10万亿甚至上百万亿元!
然而,中国并没有像美国猜测的那样采取敌对行动。事实上,中国对北斗系统的利用更多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截至去年,北斗相关的总业务产值已经达到了5500亿元,并预计未来将突破万亿元。目前,中国支持北斗导航的手机已累计出货2.6亿部,支持北斗的共享单车已超过500万辆。此外,超过790万辆运营车辆和超过4.7万艘船舶都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地图软件每天调用北斗导航的次数已经超过3000亿次,北斗系统已经超越GPS系统,成为国内导航应用的主导力量。
除此之外,北斗系统还拥有一项独特的特性——短报文
功能。这一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在没有地面通信信号的情况下,直接向卫星发射信息。目前,一些智能手机已经开始装备这一功能,这意味着即使在偏远的沙漠、密林等没有基站信号的地区,用户仍然可以通过北斗短报文与外界取得联系,这对于紧急情况下的沟通至关重要。
北斗系统已经全面融入了日常生活、生产和防灾减灾等多个领域,并且正在不断强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最近的消息显示,中国计划今年继续发射1至3颗北斗备份卫星,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相比之下,中国的空间科技更多地致力于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一些行为只能显露出其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举例来说,特斯拉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推出的“星链计划”已经发射了2000多颗卫星,而他计划总共发射4.2万颗卫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没有对此进行任何干涉,而是提出了自己的“GW”星座计划,计划发射约1.3万颗卫星。考虑到近地轨道的容纳能力有限,约为6万颗卫星,因此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争夺太空资源,以确保中国的卫星通信能力不会落后于美国。
综上所述,2022年1月,中国通过“实践21号”卫星将一颗北斗二号卫星送入“坟场轨道”,这本来是一次积极的太空垃圾清理行动,但却引发了美国的猜疑。然而,中国的北斗系统更多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人类福祉,而非敌对行动。因此,美国的担忧可以被视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表现。在未来,中国的北斗系统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合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