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核武器专家张宪义突然带着一家人叛逃到了美国!要知道,此时已经进入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时期,张宪义的离开直接让科研所陷入僵局。
“叛徒”“卖国贼”的帽子全部扣在了张宪义的头上,可是多年之后,情况却发生了逆转,张宪义得到了不少人的称赞。
张宪义,1945年出生于台湾台中,他的父母均是普通的打工人,对于张宪义的学业虽然看重,但爱莫能助。
幸好张宪又是一个自制力极强的人,学习刻苦,并表现出超越常人的物理天分,在学校里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
张宪义读书时便立下誓言要在物理领域深入研究,日后报效国家,只是此时张宪义心中的“国家”并不是中国,而是台湾。
因为自蒋介石败北退回台湾后,他的一颗反攻之心始终在熊熊燃烧,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蒋介石一方面从教育入手,培养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对抗情绪;
另一方面,在台湾各地区开办军事学校,培养所需要的军事人才,其中台北陆军理工学校便是其中之一。
1963年,18岁的张宪义考入这所学校,分到物理专业学习。很快,张宪义展现出来的物理天赋令学院教授为之叹服,并将其定位台湾核研所秘密培养的人员之一。
张宪义在大学深造的第二年,中国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此消息不仅让美国和苏联感到震惊,更令蒋介石惊骇不已。
对于蒋介石来说,这无疑打击了其反攻大陆的计划,他不得不加紧脚步,不断向美国寻求核武器研制的帮助。
但对于这一点,蒋介石多少有些异想天开,毕竟在美国政府的眼中,台湾不过是遏制大陆发展的一枚棋子,只能为己所用,哪能让它真的发展到威胁自己的地步。
因此,美国虽然给台湾提供了原子能,但是要求“台湾当局”只能研发科技,不能进行核武器的研制,美国还特意与台湾签署了《和平使用原子弹合作协议》。
只是这份协议在蒋介石的眼中如同一张废纸,背地里依旧让台湾核研所不停研制。
此时,张宪义已经大学毕业,被台湾核研所收入囊中,只是研制核武器的技术壁垒并不好攻破,想要自己闷头造车难上加难,除非能够到美国深造,学习相关知识,才能加速实现蒋介石的反攻梦。
1969年,张宪义在一众科研人员中被选中送往美国深造,此时张宪义对于核研所的决定心怀感恩,只求自己尽快学成归来,为“国家”做贡献,只是没承想,张宪义这一走,再回来时心境、想法都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
初到美国时,张宪义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到了学习上,但是时间一久,他难免产生思乡的情绪,可周围到处都是美国人,他的情感无处宣泄,直到遇到了一位同到美国深造的山西女孩。
在与山西女孩接触几次以后,张宪义发现大陆人原来并不可怕,相反她讲道理,有思想,这让张宪义开始反思自己多年以来接受的“报效祖国”“敌对大陆”的教育。
与此同时,美国也注意到了张宪义,对于蒋介石阳奉阴违的事,美国政府是心知肚明的,只是根据时局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态度,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全面打击,坚决反对。
同时,他们也急需一个人员,能够时刻向他们报告台湾核研所的情况和进展,被台湾派到美国深造的张宪义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美国金钱的引诱,以及自身思想的转变下,张宪义最终同意了美国的要求,成为美国中情局策反间谍。
1976年,张宪义学成归来,继续进入台湾核研所研制核武器,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去世,蒋经国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对于核武器的研制十分关注。
不过对于张宪义来说,他知道无论是台湾还是美国都对他存在考验期,蒋经国派出专人持续跟踪他两年之久,才慢慢对他放心,而美国中情局则担心张宪义提供的信息有假,对他多次使用了测谎仪。
不过这些事情对于张宪义来说,似乎无伤大雅,他一边卖力地研究核武器,一边将相关信息报告给美国,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11年。
1987年,这对于蒋经国来说,是心怀希望的一年。这一年年末,核武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意味着用不了多久,台湾在军事力量取得突破,反攻计划也能提上日程。
只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张宪义竟然带着重要的资料和图纸飞到了美国,而他的家人也早在几天之前,被张宪义以旅行的名义送到了美国。
此消息一出,“台湾当局”对他发布了通缉令,台湾人开始大骂张宪义是个“卖国贼”,是个可耻的“叛徒”。
在这骂声中,张宪义将所有的资料给了美国,美国与国际原子的总署就此弹劾“台湾当局”,并迅速派人到台湾将核研所的全部设备销毁,台湾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就此破产,反攻计划成了笑话。
多年之后,张宪义在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地称自己确实没有抵制住美国的诱惑,但同时,他认为自己的作为依旧为中国做出了贡献,因为一旦台湾核武器研制成功,带来的将是影响海峡两岸的一场浩劫。
从这一角度,张宪义的贡献确实是存在的,这也是他时隔多年得到称赞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