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时夫妻,出去打工的人对这个词肯定不陌生。
这是一种十分怪异的社会群体,两个人明明有家有室有孩子,但还是跨过了道德底线迈出了这一步。
在不知情的人眼中,他们是感情恩爱的夫妻,鹣鲽情深的一幕让人不免动容。
知道内情的人,唾弃他们对婚姻的不忠,舍弃在家照顾孩子的原配伴侣,却在外边组建了家庭,如同夫妻一般生活。
当我看到了工地上这一对对的临时夫妻,涌入脑海的感觉,却是这个社会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和践踏。
中国有多少对临时夫妻呢?
这个数字非常庞大,曾经有媒体记者做过统计,这些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临时夫妻至少有10万对。
而在这些人当中,超过7成的人都是因为赚钱养家而不得不长期和伴侣分居。在这样的情况下,造成了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存在严重的“性饥渴”问题。
根据《工人晚报》的调查统计,这些出外打工的男性农民工里,超过两成的人会去找性服务者,1/4的人会看有色视频来自我满足。
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会通过喝酒来排解,或者默默忍受来熬过去这一天。
和男性农民工的数据有一定差距的是在外务工的女农民工,两成的人会通过不断工作麻痹自己,还有两成的人则会跨越道德雷池和其他男人走到一起生活。
这种露水情缘和其他出轨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严格控制着一根红线,那就是互相不干涉对方的生活,也不会去破坏对方的家庭,互相隐瞒。
他们会把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在熟人面前两个人装作互相不认识,还会约好在出租屋的哪个路口分开,以免被人发现马脚。
等到了过年回家后,两个人会互相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期间也不会联系对方,不过问对方家里的事情。
至于两个人返城后还要不要继续在一起组建临时夫妻,就看两个人各自的想法了。
如果一方有了另外的选择,另一方也不会哭闹,而是会安静退出。
这样的生活方式就好像在租一个伴侣,两个人更像是缔结了契约,而且都非常有契约精神。
可这样的群体真的对双方都有利吗?
其实受伤最多的还是女人,因为这部分群体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在避孕方面的知识储备也有点欠缺。临时夫妻面对最大的难题,莫过于意外怀孕。
根据媒体秘密调查统计的数据,组成临时夫妻的人当中,超过九成的女性都曾经做过人流手术。
即使这样,这些人仍然会顶着身体的伤害,继续和其他男人组成临时夫妻。
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组成临时夫妻的人,一天没有性生活就受不了吗?
当然不是,因为身体上的需求其实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最大的原因在于精神上的空虚寂寞。
农民工背井离乡出来打工,就是为了能给家人一份更好的生活。
刚离开家乡的时候,他们满怀期待,充满志向,觉得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抱着双手就能拥有一份美好的未来。
然而真正开始打工生活后,却发现这个世界根本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好。
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也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根本无法像城市里的人那样生活,连最起码的尊重或许都得不到。
根据相关统计,不少成为农民工的打工者,他的父亲或母亲往往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同样也是农民工。
每个出来打拼的农民工都幻想过有那么一天,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培养孩子出人头地,彻底改变家里贫穷的困境。
走进大城市才知道,即使他们选择了家乡农村最好的一所学校,教育条件也根本赶不上大城市孩子教育资源的尾巴。
如此强烈的对比,让这些农民工心里发怵,想想自己曾经的境遇,也明白自己现在的条件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这种可能几乎非常渺小。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道理他们只有到了大城市才能深刻感受到。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这些农民工的心里开始泄气,开始质疑自己这么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孩子吗?孩子还是得不到好的教育,以后大概率还是会走自己的老路继续出来打工。
为了妻子吗?她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却连基本的陪伴都得不到。
为了父母吗?出来打工看似工资高,但这边物价也高,根本攒不下来太多钱,更不能把父母接到身边孝敬。连最起码的陪伴都做不到,何谈赡养老人?
为了自己吗?
当问出这个问题时,大部分的农民工都会付之一笑。为了谁都有可能,可唯独不会是为了自己。
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连个熟悉的乡音都听不到。没有老婆亲手做好的饭菜,没有孩子在旁边叽叽喳喳说着发生的事,自己好像是被世界抛弃的一样。
那一刻,他迷茫了,他无助,他愤怒,他也绝望了。
身体上的空虚根本不算什么,精神上的无助最可怕。
组成临时夫妻的人,性需求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但却可以互相麻痹精神世界,给人一种努力了就有幸福快乐日子的假象。
他们知道这是出轨,是不道德,是对原配的不忠,对孩子也没做好榜样。所以每次回老家时,临时夫妻都会非常有默契地互相不打扰。
因此每每踏上回家的路,才是农民工最煎熬的时候。他期待着和家人团聚,期待着妻子可以依偎在他怀里撒娇,也期待着孩子叽叽喳喳地说着这大半年的趣事。
但他们也愧疚,因为自己对婚姻的不忠而愧疚。
他们也想过不这样做,想过把妻儿老小接到打工的城市生活。老人帮着带孩子,两口子一起打工赚钱,还能有更多的收入。
就算日子苦了一些,可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日子过得再艰苦也是甜的。
但他们却没有这个选择,因为农民无法在大城市落户,他们的收入也不足以负担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孩子没办法上学,连最起码的医保、社保都没有,老人养老也是问题。
教育、看病、居住......
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狠狠地扼住了他们的咽喉得不到喘息。
他们只是农民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底层打工者。但他们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为什么却连基本的教育资源都得不到?
如果说教育资源向着有住房的人倾斜,是政府的相关政策。
但让这些底层打工者的孩子,在大城市的三环外,有那么一所学校上,让他们一家老小可以团聚在一起,难道也这么难吗?
农民工真正难过的不是他们的孩子享受顶尖的教育资源,而是在大城市根本没学上,他们连立足的机会都没有,哪怕再努力。
这个社会,欠农民工的太多太多,可他们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善良的他们只是默默忍受一切,将所有的苦楚强行咽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