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世纪60年代,大寨村是全国学习的农业典型,而负责大寨村事务的陈永贵,也从虎头山走进了中南海,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农民副总理”。
后来陈永贵退休,看文件时对秘书发脾气,李先念叮嘱道:
“以后不许再给他送文件了!”
这位农民副总理究竟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李先念又为何不让人送文件呢?
一 、从大寨村走向中南海
1914年,陈永贵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当时兵荒马乱,频发自然灾害,陈永贵为了逃荒和父亲一起来到了大寨村,就此扎根在了那里。
那个时候的大寨村,可以说是穷山恶水,想要吃饱饭都成问题,所以陈永贵在被选为生产委员后,一直致力于改善当地环境,增加农业收入。
在陈永贵等人的努力下,大寨村的收成越来越好,每年上交的粮食征购额数也远超平均线,好几次被评选为“粮食增进先进单位”。
然而,农民毕竟是靠天吃饭的。
20世纪60年代的旱灾、洪灾严重影响了收成,就连大寨村,也因为遭遇了七天七夜的暴雨,而再度陷入粮食危机中。
当时,政府有意向大寨村伸出援手,可陈永贵却拒绝了:
“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不能再给政府加担子,我们自己咬咬牙,闯过去!”
在大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陈永贵奇迹般地完成了当年的粮食征购任务。
陈永贵和大寨村享誉全国,他们这种面对困境不屈服的精神,还有了一个名字——
“大寨精神!”
在人民日报专门报道了陈永贵和大寨村的事迹后,全国兴起了一股学大寨浪潮。
而交公粮、垦山造田方面的优异表现,更是让陈永贵深受毛主席、周总理认可。
1964年,陈永贵到北京开会,会议结束刚准备去食堂,就被周总理给叫住了:
“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你就别去吃大灶饭了,主席特意请你去!”
甫一见面,毛主席就抓住了陈永贵的手,口中说着:
“永贵好啊!”
陈永贵“受宠若惊”,甚至有些难以置信,因为他当时只是一个基层大队党支部书记,怎么也没想到会受到毛主席如此热情接待。
其实,毛主席对于农业劳动模范是有着特殊关怀的,所以对陈永贵才那么看重,一场饭吃得宾主尽欢,毛主席叮嘱陈永贵要将大寨精神贯彻下去。
此后,由于陈永贵的工作干得十分出色,毛主席等人有意把他调到中央工作,让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当时是周总理亲自转述的。
只是不曾想,周总理刚开口,陈永贵就惊的站了起来,连连摆手道:
“总理,我实在干不了,文化水平就不行,我不当这个副总理……”
周总理先是认真倾听了他的意见,然后才严肃说道:
“永贵,你是共产党员吧?是党员就要服从党的安排,我们都相信你能干!”
听到这话,陈永贵终于不再拒绝,他被调到国务院主抓农业工作,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农民副总理”,从虎头山大寨村,走进了中南海。
二 、副总理往事
诚然,陈永贵没读过太多书,处理中央文件的时候,一般都会有秘书在旁配合。
不过倘若因此觉得陈永贵“没水准”,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位农民副总理,有着一套实践中磨砺出来的理论,在智慧上绝不比旁人逊色。
比如说,陈永贵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如果不带头干,还算什么干部呢?”
“如果说干部是庄稼,那群众就是水,庄稼离不开水,干部更离不开群众!”
凭借这种智慧,陈永贵不仅出色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且还培养出不少人才,比如说带领民众发家致富的李锁寿,就是他一力提拔起来的。
我们前面提到,陈永贵一直主张身体力行,也正因如此,他不愿住在奢华之处,当年在山西工作的时候,他都是住在窑洞里的。
结果被委任为副总理之后,他先是住进京西宾馆,紧接着更是被安排住进钓鱼台国宾馆3号楼,可以说这一前一后差别太大。
陈永贵住在钓鱼台很不适应,多次提出要离开,更别说听别人的,把家里人的户口一起迁过来了。
以至于他当时虽然是副国级干部,但工资却还是厅级水平。
陈永贵住不惯钓鱼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生活上受人照顾,二是工作上要一直坐在办公室里。
为了从钓鱼台搬出去,他还特意给毛主席写过信。
毛主席看完信后,回复的十分风趣,“钓鱼台里可没鱼可钓啊!”
言下之意,毛主席认可了他的意见,同意他搬出钓鱼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此后陈永贵一直坚持着“三三制工作方式”——
每年1/3的时间在北京,1/3的时间全国跑,剩下1/3的时间回大寨。
就这样,陈永贵一直干到了80年代,随着年龄渐长,陈永贵逐渐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主动写信希望能辞职。
组织上考虑到陈永贵的个人情况,最终批准辞职申请,给他发放行政13级退休工资,这已经属于高级干部待遇了。
后来他家人也被接过来,一同在北京生活。
陈永贵退休的时候,其实身体情况已经不是很好了,后来更是被查出患有癌症。
不过他不愿意接受治疗,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没必要耗费国家资源。
大家拗不过他,只能让他在生活上尽量顺心如意,而这位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农民副总理”,到了晚年又怎么可能闲得下来呢?
于是,他很快就发挥自己农业方面的专长,成为了北京东郊农场的顾问,为农场发展献计献策,为农业进步贡献力量。
三 、发脾气的陈永贵
想必大家都很好奇,这样一个兢兢业业、爱国爱民的副总理,怎么会冲秘书发脾气,而且还引来李先念的“叮嘱”呢?
此事其实别有隐情。
我们前面提到,大寨村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被树立为农业典型,其中有两点做得比较出色,分别是交公粮和垦山造田,两者结合才有了“大寨模式”。
然而,时代是在不停变化的,过去风靡一时的大寨模式,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已经不再流行了,甚至有人质疑当年的数据会不会有水分。
毕竟,在那个大家都生活得很苦的年代,大寨村不仅完成卖粮任务,而且还超额卖了3000斤,这属实太过惊人了。
陈永贵退休后除了在农场当顾问外,偶尔也会看一看秘书送来的文件,看到这些消息自然十分生气,性格耿直的他难免发了脾气。
秘书了解他,自然不会在意,甚至有些担心他的身体状况,而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得知这一情况后,也特意叮嘱秘书:
“以后这类文件就不要再送过去了,永贵身体不好,情绪不宜太过激动。”
实际上,李先念等人和陈永贵的关系很好,大家都很欣赏他耿直洒脱的性格,那一时期有不少关于陈永贵的趣事。
比如说,1964年大寨村买了一头耕牛,结果没想到这头牛摔了一跤,骨头断了,没法再耕田,于是陈永贵就把它拉到了市场准备卖掉。
当时大家不知道牛骨断裂的事情,价格出的都很高,甚至一度高达80元,可陈永贵都不肯卖,最后反倒以27元的价格卖给了食品部门。
有人嘲笑陈永贵算不来账,陈永贵却说道:
“这头牛不能劳动了,要是买回去,是要被群众埋怨的,到时候不就成了我们大寨生产队欺骗兄弟生产队了吗?这种事情我们不能干!”
类似的,能够体现出陈永贵耿直性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干部与家禽家畜斗争的趣事——
在大集体时期,庄稼是集体的,家禽家畜却是个人的,也正因如此,偶尔会出现个别人将家禽家畜放出来,吃集体庄稼的事情。
这种事情虽然不多,但是屡禁不绝,于是陈永贵直接宣布:
“再抓到就罚款,抓到一次罚一斗玉米!”
为了推行这个政策,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决心,陈永贵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妻子把猪放出去,妻子有些不情愿,结果陈永贵说道:
“干部就是要带头干,咱们家应该做个表率!”
后来,陈永贵召集干部检查规定的执行情况,结果很快在外面发现了自家的猪,当即交了一斗玉米。
当时还有人说要不算了,结果陈永贵直接瞪了他一眼。
往后,大寨村再也没有出现过私自把禽畜放出去吃庄稼的情况,效果斐然。
虽然在涉及到工作的时候,陈永贵非常“强硬”,但平日里他不是个独断的人。
大寨村由于相对落后,一开始还是颇受封建思想荼毒的,男人干完活就往家里一躺,洗衣做饭基本上都是女人的事情。
陈永贵一开始没察觉到不妥,后来去北京学习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大不一样了,要求大寨村的男人和女人一起分担家务,要不然就扣工分。
这看起来是小事,可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我党同志的进步性,正是因为不断学习,虚心接纳,陈永贵才能从一个基层干部成长为副总理。
四 、盖棺定论,精神绵延
1986年,陈永贵因为肺癌于北京去世,临终前他紧攥着妻子的手说道:
“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
正如新华社所说:
“陈永贵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做出巨大贡献,他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以及战天斗地的斗争热情,将自己的毕生力量,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他的身上,有中国农民固有的勤劳、朴实以及节俭,是无数农民的代表!”
陈永贵去世两天后,组织上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只不过这里也不是他的“归宿”——
在离世之前,陈永贵不止一次说过,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够埋回大寨村去。
为了完成他的遗愿,后来灵车专门载着他的骨灰开往他的故乡。
结果刚到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处,就被一群人给拦住了,这些人是在昔阳县与他一同战斗过的同志。
后来,灵车开到平定和昔阳交界处,又被一群人给拦了下来。
这群人则是自发前来悼念的民众,四面八方而来的民众把灵车围了起来,到处皆是一片哭号声。
最后,陈永贵的遗骨被埋在了虎头山上,埋在了他大半辈子奋斗的地方。
对于他来说,或许这就是最好的落幕,而他的精神,则是被人们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时至今日,每年依旧有很多人赶去他的墓地,既是祭奠、瞻仰,同样也是学习。
陈永贵的子女说:
“父亲没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用之不竭。”
虽然陈永贵一度官至副总理,但他家的经济情况一直都不是很好,这一部分是因为他不肯领副总理的工资,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他把很多钱都捐了出去。
在陈永贵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陈明亮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结果最穷的时候,身上只有三毛五分钱,为了生活下去,只能一边上学一边打工。
可是陈明亮并不埋怨父亲,恰恰相反,他一直将父亲视作榜样,想要成为和父亲一样为国家奉献终身的人,或许这就是“言传身教”最大的意义吧。
实际上,传承了陈永贵这种精神的又何止是他的儿子呢?
我们能看到,今天依旧有很多干部身在边远地区,依旧奋斗不止,他们都是“陈永贵”,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学习的人。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