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大家在短视频平台上应该都看过以下几个片段: 沉腾与艾伦互画;
周野和范丞丞跳进河里;
贾冰向魏大勋道歉;
一群西装革履的帅气男女,在草原上烧烤;
还有范丞丞、白敬亭、刘昊然逼迫魏大勋变身孟彦辰。
以上片段均来自近期 国内综艺节目《走吧》 。 嘉宾阵容堪称晚会之王,外卖“美容经销商”金晨加盟。 有沉腾、范丞丞、魏大勋、白敬亭组合的“中青年内部娱乐炫目套餐”。
还有“明探三子”魏大勋、白敬亭、刘昊然的组合。
喜剧演员贾冰又名静海徐江也拿起菜刀贡献了自己的首个真人秀节目 (首次参加真人秀综艺节目) 。 嘉宾阵容的抢眼能力我说不够,只能说够了。 然而,以上的一切都只是一个梦想。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 嘉宾阵容不错,但节目内容确实平庸。 重点:我说的“平均”是指节目的整体策划,而不是嘉宾的表现。 第一期节目前半段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告诉观众这档节目策划得有多么好。 一上来就搭了多层吊床。看起来客人们可以在吊床上享受大自然,但他们还增加了奖励游戏来进行竞争。
嘉宾躺在吊床上的画面看起来很温馨,但实际上这个环节却尴尬又扑朔迷离。 节目组设置这个游戏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让嘉宾们通过侵入彼此的社交距离来快速打破僵局。 不过,吊床层与层之间的缝隙很窄,一不小心就会撞到别人。 为了避免撞到白举纲,金晨没有继续下一关。 为了避免撞到周野,贾冰故意摔倒。 还装出大大咧咧的样子,营造综艺效果。 贾冰大概没想到,演真人秀比演电视剧难很多。
这个链接除了让客人更加尴尬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一开始的尴尬画面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都是因为有嘉宾想看。 然而,观众在忍受了第一集之后却发现,自己最想看的预告片内容并没有出现,甚至连预告片中的嘉宾都没有出现。 很多观众骂节目组造假。 发布的预告片综艺感这么强,正片却这么尴尬? 开播前他们以“内娱显眼包”为噱头吸引观众,播出后才发现三个显眼包竟然少了两个? 为了平息观众的愤怒,节目组很快上传了由魏大勋和白敬亭主演的内蒙古剧集,而不管腾冲剧集是否完成。
不得不说,新嘉宾加入后,节目的效果确实比第一集好很多。 主要聚焦魏大勋引发的“孟彦辰大战”。 范丞丞、白敬亭、刘昊然,一个戴眼镜,一个理发,一个摆姿势。 三人联手,逼魏大勋维护孟彦辰的人设。 时不时就会用孟彦辰的两句经典台词来还原剧中的名场面,打造不少看点。
第二期节目在嘉宾带来的buff下已经达到了节目的效果,但依然掩盖不了策划上的短板。 每个环节的设置不仅别扭,而且极其敷衍。 三位新嘉宾到来后,节目组将他们分为新老两组,并让他们玩起了默契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每队选出一人作为队长,将其锁入小黑屋,其余队员则进入物品室。 队员们可以将自己安排在道具室里,然后猜测队长进入房间后必须要做的七个动作。 沉腾的队员们遵守规则,排练动线,设置重重障碍,逆转投注。 不过,刘昊然和魏大勋并没有走寻常路,他们在地上放了七种道具,并在道具旁边放了带有瓜子的数字。
白敬亭一进门就明白了,按照队友留下的数字线索,用相应的道具做出动作,赢得了比赛。 你觉得激动人心的部分开始了吗? 不,已经结束了。 那么这款游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为了让客人获得能量点。 能量值的作用就是买你想要的东西。 如果能量值不足以购买我想要的东西怎么办? 你可以随意借别人的,甚至不用还。
导演,你说你要玩游戏,你玩有什么用? 而且游戏每个环节都非常简单,相当于免费。 重点节目组这么大一个圈子的捐献,直接捐献,不会对接下来的流程产生任何影响。 为什么不直接给呢? 因为节目组需要通过游戏环节来增加一些亮点。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好看很重要,为什么不做一款复杂且有创意的游戏呢? 因为节目还需要突出慢综艺的特点,就是不搞竞争,只创造乐趣。
在慢综艺中加入竞技元素,仍算得上是创新。 将生物习惯与游戏结合起来,是什么样的操作? 第二集的嘉宾在看到森林里的梅花鹿后,开始了解它。 梅花鹿需要强壮的四肢才能逃脱,所以客人们必须玩“棍棒”游戏,看看谁更强大。 梅花鹿遇到天敌就会呆在原地,假装看不见,所以客人就得玩“捉迷藏”。 玩一两个、三个木人不是更合适吗? 玩的意义是什么不是重点,我只是想问导演,梅花鹿和游戏的联系逻辑在哪里?
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这个程序到底想做什么。 我在想,节目的目的不应该是享受野趣,而应该改为“既、而且、更多”。 这种牵强的组合使得节目不伦不类,定位也很矛盾。 看起来既富有又空虚,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没有。 导演前期剧本应该写的是一行大人物:小口味的大杂烩。
可能有人认为东方一锤一棒可能是后期剪辑的问题。 但这个节目的后期是《向往的生活》《桃花坞》《五哈》等节目的后期。 以及《欢迎来到蘑菇屋》《快乐重新开始》等自制综艺节目。 从经验来看,业务能力还是在线的。 第一期的内容逻辑上是分裂的。可能是废品率太高了。实在是没什么可砍的了。毕竟,聪明的女人离不开饭。 最大的问题是各个环节的设置,所以节目策划是无法摆脱的。
计划虽粗,却敢于制作、播出,主要靠嘉宾的到场。 从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对比可以明显感觉到 节目的所有亮点都得到了嘉宾的支持。 策划不够,嘉宾扎堆,这是大多数国内综艺节目的通病。 现在各大视频平台,无论是版权购买,还是自制综艺,档期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中断的时间。 综艺节目越来越多,但真正能看的人却不多。 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综艺节目大多都是用心找嘉宾,用脚谋划。 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头脑风暴,导演负责找一些人,就看嘉宾表现如何。
也许有人会解释,真人秀是给嘉宾看的,只要嘉宾表演得好,节目策划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嘉宾表演和节目策划是相互影响的。 以“现在走吧”的默契游戏为例。 当魏大勋、白敬亭、刘昊然一起出现时,观众就已经预设了几个标签:跟踪王、智商领袖。 他们在默契的比赛中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容易,但热身活动一开始就结束了。 时间太短,交流有限,自然就没有表情包。 游戏太简单,规则漏洞太多,智商没机会发挥。
节目组挺大的,观众也只是觉得有点意思,但是这个晚会就没有了。 嘉宾的表演受到限制,观众的情绪被强行打断,让人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事实上,观众在观看综艺节目时,不仅仅是在看嘉宾,更是想从嘉宾的表演中获得情感价值。 比如轻松愉悦,温馨治愈,甚至热情奔放。 《走吧》的嘉宾确实在传递情感价值,但总是被意想不到的环节打断。 即使嘉宾不懂得策划,节目组也可以让嘉宾自由发挥。与其盲目计划,还不如让他们玩一天。
但嘉宾在节目组这里,不仅仅可以用来概览播出效果。 它们也是吸引广告商的重要法宝。 嘉宾阵容越强,节目规模就越大,能吸引的观众就越多。广告商自然会竞相投放广告。 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广告的投放也成为规划的一部分。 不仅有口头广播、软植,还有给客人做的小广告。凡是能拍到屏幕的地方,品牌的LOGO一定会被曝光。
虽然广告赞助是节目必要的前期支持,但总不能每五分钟就刷刷存在感吧? 观众不仅要每五分钟重置一次情绪,还要冷静地面对嘉宾突然的口头广播攻击。 以前是在综艺里插广告,现在是在广告里看综艺。 这谁能受得了? 《现在走吧》的广告,开头和结尾都是口口相传,中间多处插播,全屏黄黄蓝品牌LOGO。 《向往的生活5》第一期就植入了十几个品牌,就连嘉宾赢菜,菜名前面都要挂品牌名。
过度宣传会产生超限效应,引起的不是观众的消费欲望,而是厌恶心理。 这也是现在综艺节目越来越难看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怀念那个广告就是广告、节目就是节目的时代。 另外,在观看《咱们走吧》时,很多观众总能在节目中找到其他节目的影子,甚至有些游戏是被其他节目使用的。
这不是《走吧》的问题,而是综艺编剧的通病。 最大的问题是游戏彼此相似,主题相似,风格相似。 《向往的生活》走红,带出了一堆爱做饭、爱旅行、什么都爱的慢综艺。 《极限挑战》火了,然后竞技类综艺的出现比黑头还快。
《偶像练习生》火了,各大平台都在抢着招募经纪公司,生怕错过了这波韭菜。 《心跳的信号》火了,爱情剧就像吹散的蒲公英,到处飘扬。 当第一个触发时,第二个开始复制。 到了第三个,你会发现综艺编剧们集体练起了剪裁技艺,最擅长的是缝纫。 虽然创意确实很难,但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不仅缺乏创意,还缺乏诚意。 观众总是期待,也总是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