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高峰主持下的青海省移民开荒运动

2022年,青海省统计常住人口数据595万,大陆人口数据141175万人。

而在1956年时,大陆总人口62828万人,只有200万人口的青海省却提出用10时间,将人口提升至1000万人。

不用说,在全国人口翻倍再一个拐弯的66年后的今天,当年计划10年的1000万人口目标依旧没有实现。

当年一五计划顺利实现,各地政府开始飘了,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二五计划目标,作为高海拔,土地贫瘠的青海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里提出:

“计划五年内开荒800万亩,耕地面积达到1682万亩,播种面积增加750.6万亩,达到1510.5万亩,粮食作物单产达到347斤,比1957年增长27.47%,平均每年递增4.95%,总产量达到445337万斤。”

寒冷、干燥、空气稀薄且温度低。全省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6度左右,而且温差大、积温不足、无霜期短、降雨量少。青海这么一个气候特征,全省80%的面积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基本上不适于发展农业。

但当时的青海省委领导高峰认为当时青海“人口少、底子薄”的现状迫切需要改善,必须大量开荒。而开荒人口必须通过省外输入。

青海省委想法得到中央支持,于是大规模移民青海运动开始了。

青海省外派工作组到各个移出地区进行宣传动员。1956年,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移民了69728人、13702户。这批移民主要以插社安置的方式被安排在农业区的化隆、大通、贵德、涅中、互助、民和、徨源、乐都八个县和西宁市耕地面积比较多的农业合作社里以及海西、海南两个藏族自治州。

由于当时还处于特殊时期,各地输出的不是地道农民,而是打击排挤对象,从事商业的小贩们。

青海没有铁路,由运输部门几十部汽车每日专门运送移民。但移民工作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移民普遍无法适应青海的气候与生活、生产方式,认为没有原籍好,不安心农业生产。而当地群众认为移民没有起到建设青海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当地负担,带来诸多麻烦。当地群众与移民矛盾不断,时有斗殴打架现象。移民的结果是:移民不高兴,当地群众也不欢迎。许多移民采取各种途径,陆续返回原籍。

当时为安置移民中央还特意支付了大量专款经费,其安置、开荒、医疗、运输等费用全部由国家负责。在损失了国家一亿多专款资金后移民不了了之。

第一阶段移民不顺利,丝毫没有影响青海省领导开荒热情,喊出“大跃进”口号

青海省委在1958年1月1日发出了名为《为促进农业生产大跃进,争取1958年农业大丰收的指示》的文件,同年1月13日至3月8日省委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省委将实现水利化放在粮食增产的首位,要求各地“苦战五年,在农业区实现三化(水利化、绿化、梯田化),改变旧面貌。要做到乡乡修、社社修,天旱要修,天不旱也要修,大忙大修,小忙小修,农闲突击修,年年修、经常修”,掀起一个大修水利的高潮。

通过的《青海省1958年-1962年农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1958年垦荒55万亩,耕地面积达到810万亩,播种面积达到722.5万亩;1962年垦荒面积达到245万亩,耕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播种面积达到965万亩;1967年垦荒面积达到612万亩,耕地面积达到1367万亩,播种面积达到1330万亩,较1957年耕地面积增加81%,播种面积增加99.4%。

随后又将大跃进推到高度,提出“到1962年全省耕地面积要达2000万亩,粮食和油料作物总产量达到30亿-35亿公斤”。

在反右,大鼓干劲,继续跃进高潮下,据1959年11月21日《青海日报》报道,在经过了一个半月的努力,全省共开垦荒地306.0727万亩,提前超额完成垦荒任务。但事实上这次开垦的地区都是农作物不能成熟的牧草地,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使草原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

开荒大跃进并没就此止步,1959年12月青海省委二届十三次全委会议上,又提出了“使牧业区成为主要的粮食基地”的目标,喊出“向草原进军、向大地展开决战”的口号。

1960年3月25日,省委第一书记高峰在五级干部会议上作《以开荒为纲,把农业生产迅速推向更大规模和全面发展新阶段》的报告,把开荒任务从880万亩提高到1100万亩(要求边开边种,开一亩种一亩)。

在上述一系列决议、决定、讲话的推动下,全省掀起了全民性的开荒运动高潮。劳民伤财,破坏草被,几无收获的,不免有人对开荒持反对意见。1960年反革命右倾分子有16000人被捕,其中有许多反对开荒者。

全国放卫星不断,青海也陆续放出卫星:德令哈农场1.07亩春小麦亩产5548斤到创造青海小麦卫星田最高纪录的赛什克农场1.099亩春小麦平均亩产8585斤。

实际情况是: 1959年至1960年底,青海一共开荒312万亩,投入资金11000万元、粮食4625万公斤(包括种子1800万公斤)。在牧业区创办国营青年农场32个,共开荒4.16万公顷,生产粮食1750万公斤,产值1800万元。产出只有投入资金、粮食数的16%和37.8%。全省共开荒41.07万公顷,最后只保留下8.6万公顷,196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只有41.35万吨,仅为1957年粮食总产量的70.6%,亩产平均44公斤,相当于1957年亩产的43.6%。

这一场开荒运动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

这场开垦活动严重破坏了草原植被,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这场运动破坏的草原面积达1000多万亩,砍伐森林灌木138万亩,破坏沙区植被2000万亩。青海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回头再说人口。

仅仅三年,青海省人口损失20万。据高峰在1962年2月23日省委常委会议的讲话中所说:“1958年-1960年,青海的工作错误很大,恶果很大,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粮食减产一半,人口损失20多万。”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期间灾情已经极其严重人口减少时,开荒还在继续,高峰将中央拨付给青海用来救灾的的1亿2000万斤粮食中的绝大部分(约1亿1000万斤),依然种到了毫无收获希望的开荒地里,使本来能够适当缓解经济困难的宝贵粮食被浪费一空。

而这其中受害最为严重的莫过于在劳改农场进行劳动的人员。

在1958-1960年期间,公安部向青海调入20万余名犯人,被青海政府用来开荒。

从1958年到1961年,省公安厅劳改局直属的劳改、劳教单位共损失了“三类人员”49604人,占这四年“三类人员”(劳改犯人、刑满就业人员、劳教人员)平均人数164340人的30%。

1958年9月,青海省委计划“这65万河南青年除少部分参加工业建设外,大部分将去牧业区建立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从事屯垦”。在1958年12月至1960年期间总计从河南省共迁入青年12万人,开办了32个青年农场。由于生活遭遇严重困难,大部分的移民开始或是逃亡异乡或是自发的迁回故乡,到1960年底陆续返回原籍人数达到6万余人,32个农场一共仅剩53044人。

困难时期过后,青海省第一书记杨植霖任上,坚持移民开荒。在1965选择了一个最好的劳改农场,即格尔木农场。成立了农建4师,1968年改为农建师12师,归兰州军区领导。农建师成立时从山东的八个城市招收支援边疆城市青年6000余人,在西宁招收城市青年1200余人,及复员转业的老兵共计一万余人,实行军队建制,采取供给制的办法。

又是事与愿违:从1965年到1981年期间农场共生产粮食9294万斤,平均每年生产粮食581万斤。而这十六年来政府给农场调拨粮食7565万斤,平均每年供应粮食472万斤,供应粮食占到了生产粮食的82%。

参考

《镜鉴-青海民族工作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回顾》.马万里主编

《青海省志·经济贸易志》

《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演变及对策》.周华坤

《中国共产党青海历史大事记》

《中国共产党青海省历次党代表大会重要文献汇编》

《饥荒年代青海“三类人员”死亡情况》.尹曙生

《青海省志·人口志》

内容分享:
【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