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85年,一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航空航天领域的天才型研究专家马凤山备受打击。
承载着他和技术团队全部心血的中国第一架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运-10,因为资金和资源等问题而陷入生产停滞,最终被迫下架。
哪怕马凤山想尽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所有办法,也没能阻止这一事实的发生。
独立批量生产的工作受到限制,我们只能选择从国外采购客机。
可因为一场误判,中国付出了上万亿人民币的经济代价,且遭受到了航空事业的巨大打击。
目睹了所有过程的一代巨星,也在5年之后含恨而终,留下了许多遗憾。
马凤山在运-10研发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致使中国承受巨大经济代价的误判,又究竟是怎么回事?
生产之路,受到阻碍
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学成归来的马凤山,被组织上安排了一项重要的任务,研制属于中国人的轰炸机。
当时我们已经在着手进行原子弹和氢弹等先进武器的研发,而轰炸机的研发,正是为了与之配合。
中国空中建设领域,当时用一片空白来形容真是毫不夸张,不管是建设基础还是技术资源,我们都相当缺乏。
马凤山等人需要做的,正是在空白的大地上建起高楼大厦,这个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尤其是在中苏关系遇冷,苏联拒绝再对我们提供任何援助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难度更是成倍增加。
许多科研人员虽然拥有坚持到底的意志,但对结果却没有抱有太大的信心。
但马凤山不同,在苏联学习时他就是同班同学中的佼佼者,而且先人一步记录了许多学习经验和宝贵资料。
这些东西,都能成为他科研工作中的底气。
在他和同事们的全力以赴之下,轰-6横空出世,震撼了整个世界。
在航空航天领域,他成为了屈指可数的顶尖专家。
完成了一项大工程,马凤山却不打算歇一歇,因为他心中又有了新的目标。
越是深入接触航空航天工业,他越能明白祖国的短板究竟有多少。
我们不仅在军用航天领域差了西方国家一大截,就连民用方面也没有代表产品。
所以马凤山便发誓,一定要让属于中国的大型客机在世界上惊艳亮相。
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决心,运-10才能成为中国民航领域的里程碑。
轰炸机和客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型,不过,马凤山却找到了两者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承担着同样的运输功能,前者运输的是原子弹,而后者运输的则是人。
因此,它们在结构上一定有相通的地方,只要从轰炸运输机上面找到灵感,客机就有设计的方向了。
正所谓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旁人走一步的时候,马凤山就已经看到了十步。
整个工作周期里,马凤山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一想到以后中国人能够乘坐自己设计的飞机,他就充满了干劲儿。
不过虽然我们的工作高度保密,但西方国家以及苏联还是听到了一些风声。
那个时候,许多国家都不相信,我们能真的做出什么成果来。
有西方媒体甚至说,目前全球拥有大型客机生产能力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想成为第4个,那可真是自不量力,绝无可能。
西方国家预言的中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那可真是太多了,就比如轰炸机,他们曾经不也以为我们只是在小打小闹吗?
而我们用实力证明,会被打脸的国家,从来就不是中国。
这一次也是一样,不看好我们的国家多了去了,但我们的研发工作却还是可以稳步进行。
1980年,运-10成了。
首飞日来临之前,马凤山一晚上没有睡好,这种久违的兴奋的感觉,他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了。
而在接下来的检验环节中,运-10的每一项技术指标和效能指标都完美地达到了标准,所有飞行任务它也圆满完成,展现出强大的性能。
看到运-10在天空中翱翔的身影,马凤山感慨万千。
只要这架客机能够顺利进入生产环节,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的飞行就不会再受到外国的干涉了。
能够为国家解决一项卡脖子的项目,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
可是还没等他们兴奋太久,问题便接踵而至。
相关部门告诉马凤山,目前国家拿不出专项的生产资金补贴他们的工作,所以许多环节都随时面临着停摆的情况。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接二连三的向我们施压,用贸易订单和合作项目来威胁中国,想要强迫我们停止生产。
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运-10大批量问世,中国对西方市场的依赖将会大量减小,他们就再也没有办法随意拿捏中国了。
在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之下,我们不得已只能停止对运-10的批量生产工作。
这一决定,让马凤山如遭雷击。
运-10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心血,更是整个团队所有人的付出,它就像大家的孩子一样,是他们心里最有分量的东西。
而现在,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了,这如何叫人不心痛?
巨大失误,损失惨重
为了挽回这个局面,马凤山做出了最后的努力。
他先是找到有关部门,希望国家能够再给他们一点时间,再多提供一些支持。
他也承诺会加快速度,尽量缩短工期,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节约出更多的资源。
但无奈,当时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绝不仅仅只有运-10这一项,在必须做出取舍的情况下,这个选择也是万不得已的。
找了很多地方,试了很多方法,马凤山还是一无所获。
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运-10的生产线停止,看着原本在他眼中万分珍贵的材料变成一堆破铜烂铁。
在自主生产线被撤下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与国外的航空公司合作,获得客机运输需求的支持。
美国的麦道公司,是当时几经斟酌之后选择的合作对象。
其实,这个公司在业务上存在的问题,我方代表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就已经了解。
他们的飞机设计问题,当时存在着很大的短板,并且短时间之内还没有办法攻破。
这些问题不会影响飞行安全,但是会影响飞机的性能速度等情况。
不过总而言之,它并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
也正是因为存在缺陷,所以麦道公司在报价的时候给出的数字相对较低,比我们选择范围内的其他对象更低。
综合性价比,我国最终将他们定为了合作伙伴。
然而这个决定,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误判。
设计短板使麦道公司失去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后续的金融并购等流程中失去了优势。
这个与我们签订了大量合约的公司,最终被波音公司所收购,资本构成情况和主体运营方式完全发生了改变。
这些情况我们始料未及,而当它们发生时,我们也没有办法挽回。
中国的生产线,因为这些国际资本的博弈而被完全渗透,客机研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完全被他们所覆盖。
总体来说,我们当时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万亿人民币,这简直是一个天价数字。
相关部门对这个误判悔不当初,马凤山得知此事以后更是痛心疾首。
他一直在想,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坚持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坚持和付出,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他一度灰心丧气,但最终还是决定重振旗鼓。
因为他知道,国家的航空事业还需要他,许多正在成长当中的后辈还需要他。
曾经的成果被打翻了也没关系,中国人从来都不缺少从头再来的勇气。
一代巨星,含恨而终
在事业的低谷期,马凤山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
后辈们、学生们,大家都告诉他不能就这么放弃,大家都还等着他重返岗位,继续发光发热。
就算运-10下架了,中国还有其他航空项目需要他来挑头,学生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他来带领攻克。
所以当马凤山看到国家巨大的经济损失时,他又旧事重提,希望国家能够排除万难,把建设国产客机的项目重新安排上。
要不然,我们还会一直受制于人,还会在国际市场上吃更多的亏,损失更多的利益。
于是1989年,国家决定重启计划,马凤山再次走马上任,担任总负责人。
可是,此时的他,早就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的他了。
受到年龄和身体条件的制约,马凤山没有办法再像以前那样拼命,更没有精力去应对长达几天几夜的技术难题。
现在,他只能起到一个总揽全局的作用,一些具体的工作和任务,全都交给了年轻的技术研发人员去完成。
但即便是这样,他的心血也几乎被熬干。
1990年,身在重要岗位之上的马凤山倒下了。
他不服老、不认输,但他的身体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他敲响了警钟。
医生告诉了他实话,现在的他已经是穷弩之末,唯有好好休息,才能尽量延长自己的生命。
可是,好不容易等到国产客机生产工作重启的马凤山,又怎么可能踏踏实实地休息呢?
他有看不完的文件和材料,有操不完的心,就算躺在了病床上,他的心也早就飞到了工作单位。
这年4月,马凤山已经是病入膏肓,他自知时日无多,内心大为遗憾。
不管是在家人面前还是在学生们的面前,他都会说,自己最难过的事情,就是不能看到大家的工作成果了。
他明白,自己撑不到那一天了。
运-10的事情,一直是埋藏在马凤山心底深处的伤疤,在生命的终点,这道伤痕又开始隐隐作痛。
到最后,他已经没有力气再看文件,甚至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唯有他的眼神,还在诉说着自己的不甘心。
马凤山的含恨而终,转化成了所有人的动力,后续的研发之路,我们从未停止。
结语
如今运-10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工业遗产,证明着我们曾经的壮举。
只可惜命运的车轮无法向前拨动,否则它就不仅仅是遗产,而是真实存在的成果了。
马凤山老爷子若是在天之灵,看到国家如今的科研工作成果,想必也会感到万分欣慰了。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