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23年9月,世界目光频频聚焦在印度。
这个月里印度不仅成功举办了G20峰会,还打算将国名更改为“巴拉特”,桩桩件件都不断吸引着国际社会的眼球。
然而这些与印加突然出现的矛盾比起来,又显得小巫见大巫。
一切的起因源于一名叫尼贾尔的加拿大籍锡克人被枪杀事件,加拿大总统直接怒斥莫迪谋杀加拿大公民。
随后事件愈演愈烈,整个西方社会纷纷加入对印度的声讨中来。
令人诧异的是,莫迪不仅没有服软,反而发布“全球悬赏令”选择正面硬刚,仿佛在向世界宣示“这就是惹怒印度的下场”。
为何一名男子的遇刺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由来已久的锡克族问题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更是一个古老的国度。
这片土地在历史上,曾多次被不同文明、不同种族的人群所征服,以至于到现在的印度,形成了一个拥有一百多个民族、十四亿庞大人口的国家。
更复杂的是,印度还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各宗教信仰之间也在不断发生着冲突,这就导致印度社会的一些动乱。
锡克族便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民族之一,主要生活的区域在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
与其他民族不同,锡克族人普遍信仰锡克教,他们勇敢、团结、勤劳,这些美好的品质在世界上都有口皆碑。
英国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唯独在锡克族集中的旁遮普邦地区碰了壁。英国殖民者连续进攻五年,付出了死伤超过五千人的代价才最终征服了这里。
虽然同样避免不了被殖民的命运,但锡克人的英勇善战给英国殖民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英国殖民时代,大量锡克人被征用为警察或者军人。
印度独立之后,锡克人充分参与到印度各项建设事业中来,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度推行“绿色农业改革”。
当时这项改革在全国声势浩大,但到最后只有以锡克人为主体的旁遮普邦取得了成功,这也使旁遮普邦至今仍是印度北部重要的粮仓。
锡克人应当是最不像印度人的民族,自古以来他们的民族性格就处处表现出桀骜不驯。
但是在锡克人内部却非常讲究忠义、诚信、团结等美好品格,这主要则与锡克人普遍信奉的锡克教有关。
锡克教诞生于15世纪的印度,至今已经发展到有三千万信徒,其影响力足以位列世界前五。
锡克教的教义中规定,教民之间提倡平等友爱,内部要团结如兄弟。
婚姻神圣,提倡一夫一妻并且对伴侣绝对忠诚;教民不允许乞讨,并鄙视任何形式的不劳而获等。
同样得益于锡克人的诸多优秀品格,让他们至今在印度仍然享有很高的地位。尽管锡克人口仅占了印度的2%,但在印度军队中却有20%的军官是锡克人。
除了在军界,在印度社会其他领域,甚至国外一些优秀的印度裔名人都是锡克人。
比如在英国锡克人的聚居地就是仅次于犹太人的富人区,在美国的锡克人也格外团结,同样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不过,也是因为锡克人与印度人在很多地方的不同,导致锡克族与其他印度民族格格不入,矛盾也在日渐加深。
锡克教教义、民族性格、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对等,让锡克人逐渐产生了独立的想法。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锡克族独立运动便已经开始。
他们的诉求是建立一个以旁遮普邦为主要领土的,以锡克人为主体,全民信奉锡克教的独立主权国家。
面对锡克人的这种要求,印度政府自然不可能同意,于是双方很快爆发了大规模冲突,直接导致数千人丧生。
1984年,锡克人独立运动达到一个高峰。
在当年的6月初,印度军队袭击锡克教的主要据点黄金寺庙,这场动乱中包括锡克教领导人辛格·宾兰威尔在内的数百人丧生。
随即当年狂热的锡克人暗杀了当时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
时至今日,锡克人在印度的独立运动仍未停止。
而为了规避印度政府的弹压,一部分锡克教领袖前往国外并改换国籍,在印度境外从事独立活动,其中就包括锡克教领袖尼贾尔。
印度早已将尼贾尔列为恐怖主义威胁,而尼贾尔遇刺事件则直接成为印加外交危机的导火索。
加拿大带头声讨印度
2023年6月,当时正身处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锡克教领袖尼贾尔,在当地一所锡克教寺庙中活动时,突然被两名蒙面者开枪射杀,尼贾尔当场死亡。
尼贾尔是锡克教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当地锡克教的领袖,他的意外身亡瞬间激起了加拿大当地锡克教众的不满。
哪怕是非锡克教众也相继加入进来,最终导致数十万人聚集抗议。
尼贾尔遇刺以及随后的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加拿大政府对印度的不满。在G20峰会上,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印度总理莫迪针锋相对,双方剑拔弩张。
而早在峰会之前,印度政府就向加拿大抗议,锡克教在加拿大进行的一系列危害印度主权完整和国家形象的活动。
并指责加拿大政府对此类事件的不作为,表示对在加锡克教“高度关注”。
不过对于印度的一再抗议,加拿大方面却认为以尼贾尔为首的锡克教及其进行的活动,“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不能代表全体加拿大锡克族和加拿大”。
并且特鲁多强调“加拿大不受任何形式的干涉”。
G20峰会上,长期以来关于锡克族的问题在印加之间终于爆发。
作为本届G20峰会的主办国,印度与参会的众多西方国家领导人相继会晤,却唯独将加拿大晾在一旁,只与其进行简短的非正式会晤,这就相当于两人打了个招呼。
这次非正式会晤中,特鲁多向莫迪表达了对尼贾尔遇刺案件的担忧,而莫迪却当面斥责加拿大政府允许锡克教在加拿大活动。
两人自说自话,全程冷淡且气氛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特鲁多原本想立即返回国内,却因为飞机故障而不得不滞留印度。
可即便如此,特鲁多也没有利用这段时间来与印度方面进行沟通,可见两国在锡克族问题上已经话不投机。
而当特鲁多返回国内后,印加两国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2023年9月18日,特鲁多在众议院紧急会议上宣布,经过连续几周的调查,政府已经有了“可信指控”,认为尼贾尔遇刺与印度特工有关,并且在当日就驱逐一名印度外交官。
随即在第二天,印度召见了加拿大驻印高级官员,同时宣布驱逐一名加方高级官员,以此表达对加拿大的“对等反制”。
面对印度的反制,加拿大也没有示弱。
9月21日的联合国大会上,特鲁多公开指责印度政府直接参与了尼贾尔刺杀事件,并声称有“确凿证据”证明那名被驱逐的印度外交官员参与策划了该事件。
而在席的印度官员则直接对特鲁多的言论表示否认,反过来指控加拿大干涉内政,并要求特鲁多“道歉”。
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加拿大作为西方世界国家的一员,面对印度的不让步,自然要与西方盟友联合起来与印度对抗。
但意外的是,印度不仅没有就此打住,反而选择硬刚整个西方世界。
印度硬刚整个西方世界
事实上早在G20峰会时,特鲁多就相继与英国和德国沟通过尼贾尔遇刺事件。
当印加外交冲突持续升级后,这些国家也相继做出反应。
在最开始的外国发声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英国,而其态度则显得极为暧昧。
英国是加拿大与印度共同的领主国。
尽管如今加拿大与印度相继独立,甚至印度已经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英国,但在国际事务中,尤其是英联邦国家体系中英国仍然有一定发言权。
英国首相发言人对外表示:“加拿大有权对此事展开调查,但我们不希望此事与其他事情混为一谈”。
这番表态可谓是一碗水端得很平了。因为英国正在与印度洽谈合作,这样讲既没有让加拿大感到不适,又没有得罪印度。
但是,以目前英国的地位不足以代表整个西方世界,最终还是要看美国的态度。
事实上在最开始美国的态度与英国类似。
美国近年来不断拉拢印度,希望印度能加入其构想的“印太体系”共同制衡中国,美印合作也十分频繁。
在这关键节点上,美国也不想就此引来印度的不满。
但加拿大不仅是美国的邻国,更多年来一直是美国的铁杆盟友。如今印加交恶,如果美国不站出来支持加拿大,将使美国在其他盟友间的形象大大受损。
权衡利弊之下,美国还是选择偏向了加拿大。
美国和加拿大同属于五眼联盟成员,并早已对此事件进行了情报共享。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表示:
“印度应与加拿大联合调查,并最终有人对此事件负责。”
这种表述看似是让印加共同调查,美国站在中间不偏不倚,但重点却落在“要有人负责”上,这就有一些“拉偏架”的嫌疑了。
而有了美国的表态,西方媒体也纷纷活跃起来,呼吁加拿大对尼贾尔遇刺事件进行彻底调查并揪出元凶,甚至有部分媒体开始为锡克族独立运动发声。
印度所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一个加拿大,而是整个西方社会。
而面对这些时印度非但不怂,反而选择正面硬刚,莫迪政府发出的“全球通缉令”,让西方世界就此闭嘴。
印度最先宣布暂停对加拿大公民发放签证,这也就意味着不再新增来自加拿大的入境人员,两国关系直降冰点。
其次,印度国家调查局发布“恐怖分子”黑名单,而黑名单中有40多名印度官方通缉的要犯,都涉及到“锡克恐怖主义”且目前人就在加拿大。
印度对这些通缉犯每人都给予了悬赏金,其意图就是发动全球各地群众来惩治这些人。
令人意外的是,这条“全球通缉令”发布后,就有一名为苏赫杜尔·辛格的黑名单人员在温哥华被杀。
谁都没想到,这份黑名单的效果竟如此巨大,一时间西方媒体被狠狠打脸。
根据事情最新的进展,印度的反击远远没有结束。
2023年10月2日,英国《金融时报》有消息称,印度已要求加拿大撤回41名外交官员,而目前加拿大派驻印度外交官员总共才有62人。
印度一系列强硬做法的背后,自然有其考虑。
结语
印度与西方分属于不同的价值体系,而西方社会很明显在用西方的标准来看待这一系列的事件,这对印度来说绝对是难以接受的。
时至今日加拿大方面虽然声称事件与印度特工有关,且已经掌握实据,但实际上这些所谓证据并未公开展示,其真实性的确存疑。
说到底,这是一场双边纠纷,如果双方做不到站在事实的角度上尊重彼此,恐怕印加两国的外交风波仍会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