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考公考编的队伍,中国每2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在编的。
这庞大的人群每年需要大量的财政养活,终于国家忍不住出手了!
“精兵简政”政策一出,编制这一“金饭碗”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尤其是这5类人群,几乎可以确定是被清退的对象!
一、国家出手,精兵简政
截止2022年底,中国的人口数量为14.1175亿,其中公务员有710万,加上参公、党群、工会的妇联等单位1300万。
事业编制还有3100万,加起来就是4400万,也就是说2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在编的。
以上这些还是有编制的,其他没有编制的协警、辅警、政府雇员、劳务派遣人员、大学生村官、基层村委等等,广义上的权力机构工作人员数量非常庞大!
中国在几千年“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之下,成为国家公职人员,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许多人奋斗的终极目标。
再加上近几年经济形势不够乐观,市场经济波动比较大。
所以成为一名公务员、教师,或者进入银行、烟草、铁路等稳定的单位,更被视为一道“安全屏障”。
甚至社会热门讨论中有一个“烟草局规定三代血亲不得应聘”话题,可见烟草行业的“世袭罔替”有多严重。
这些人不但自己要混到一个“铁饭碗”,甚至还要把这“铁饭碗”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些人拉拢大量亲戚“占位”,在单位内部形成派系。
相互串通,针扎不进水泼不进,占据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让许多有才干、有志向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但是,这一张关系网可能会被撕开一个口子了!
在两会上中央提出了“精兵简政,不养闲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在国家意志的指引下,各地区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据哈尔滨表示,将在五年之内清退所有编外人员,湖北省十堰市、湖南临湘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地也都开始清退编外人员。
当然,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这当然是件好事。
在编的公职人员“卷”起来,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办事;多余的“编制”人员减下去,才能将纳税人的钱用到更有效的地方去!
二、这五类人要小心!
靴子已落,各地大刀阔斧的整顿已经开始,以下这5类人群要小心了!
1.尸位素餐的“二代”
现在有些单位里面,有些所谓的“二代”们,光领工资不干活。
还有一些“老人”们,上班就是刷刷手机喝喝茶,啥都不用干,一天工资到手。
还有一些“领导”们,本着“多干多错,不干不错”的原则,遇事能推则推、能避则避,害怕担责任、绝不得罪人。
这几种人毫不作为,但要么有“靠山”,要么深谙“职场生存法则”,在单位里混的如鱼得水。
老百姓只要有事找到他,一定是满口答应,即使不答应,话也说的很好听,但事情是一定不办的,主打一个“拖”字诀。
这种人在公职队伍里,不仅浪费了资源,还会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严重影响年轻人拼搏、奋斗的劲头。
试想一下,你如果进入一个单位,每天都充满激情、任劳任怨的工作,一旦出点小失误,就要被领导骂。
反观那些什么都不做的,反而因为没犯什么错误而获得奖励提拔。长此以往,你的心理能平衡吗?还会“干实事”吗?
所以这种“躺着领钱”的人必定是首先应该被清除的。
2.可有可无的人
我们知道,在职场中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就是看他/她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公职人员中这一准则依旧适用。
有一类被称为“四不”的人,总是把“不知道”、“不会做”、“不关我事”、“不怪我”挂在嘴边。
每天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工作做到60分岁,在单位里当一个“隐形人”、“透明人”,请假一周都没有人发现不在。
这种人随时可以被替代,没有核心竞争力。
如果是在人员不饱和的情况下还可能有他的立锥之地。
现在公职系统人已经很多了,外面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大学生等着进来补充新鲜血液,这种情况下,不清除你清除谁?
3.托关系、找后门的人
在早些年,托关系、找后门进入公职系统的情况屡见不鲜。
甚至有些人为了避嫌,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其他的单位,其他单位领导的子女进入自己单位,通过交换为下一代牟取利益。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学扩招以来,本科生、研究生的人数有了爆发式增长。
再加上现在公务员考试制度越来越严格,隔绝了一部分“权力的触手”,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遏制。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仍有很大一批不学无术的人留在公职系统里面。
这些人不追求进步,只谈享受,真把自己当成了“老爷”。
如果遇到考核、发言,那就一定是找“枪手”写稿子。
在他们看来,仿佛“上进”、“奋斗”是贬义词,只有没势力、没背景、没手段的人才会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挣一个前途。
老本吃尽,不思进取,腹内空空,这种人也应该成为清理的对象!
4.高高在上的人
有些人仿佛进了公职系统便一步登天了。从“我爸是李刚”到“某社区书记辱骂群众”,这背后都是把自己摆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
老百姓但凡找他办事,那不遭十个八个白眼,不听一顿阴阳怪气那时绝对办不成的。
这种人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最容易得到群众投诉,也是很容易被清理对象。
5.编外多余的人
这类人在此次“精兵简政”中首当其冲。
他们没有正式的编制,只是“合同工”、“临时工”,平时是干活的、遇事是“背锅的”、待遇是“最底层”。
以杭州为例,一般的事业单位临时工一个月工资在五六千,这还是包含了社保和全部福利的,辅警的工资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
但是即使是这种待遇标准,岗位的报录比依旧很高,要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等众多环节才能上岗。
到了单位之后,脏活累活都得干,更要察言观色、左右逢源。说实在的。
但凡有这个能力,到企业去工作,挣的钱绝对要翻一倍,何必把自己
的才能浪费在“编外”呢?
结语
总之一句话,国家“精兵简政,不养闲人”的政策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
希望各地都能认真贯彻,这有助于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办事效率!
同时,这些被“精简”下来的人也不必怨天尤人,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广阔的市场经济中再就业才是正经出路!
对此您怎么看?
留言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