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视频通信爆款 9.9 元起, 提供电商、教育、社交娱乐等多行业多场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最快 1 天布局火爆赛道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清朝末年,是中国近代史中充满挑战和耻辱的时期。

  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外交家应运而生。

  他们远赴海外,考察西方体制,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以期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而许世英就是这些外交家中的代表人物。

  出访欧洲

  1910年,清政府受邀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万国监狱会议,暨司法制度会议。

  代表团由京师审判厅厅长徐谦担任正代表,厅丞许世英担任副代表。

  这次出行不仅是为了参与会议,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考察和学习西方国家的制度

  在华盛顿的会议上,中国代表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司法专家和官员交流,了解和学习先进的司法制度。

  除了参加会议,许世英等人还访问了英国、法国、比利时等九个欧洲国家。

  代表团不仅考察了各国的司法制度,还深入了解了各国的法律体系、监狱管理等。

  在法国巴黎进行访问期间,许世英在一次活动中,被邀请去观看脱衣舞表演。

  那时,正是法国脱衣舞表演大流行的时候。

  法国脱衣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9世纪末,裸体在法国艺术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开始受到关注,尤其是在绘画和雕塑中。

  在一些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中,裸体成为了常见的主题。

  艺术家们对裸体的描绘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身体的美感,更多地是在探索人体形态、情感和精神内涵方面。

  这种对裸体的艺术探索,逐渐渗透到了社会其他领域,也包括娱乐业。

  这段时期的法国社会,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和对艺术的追求。

  同时,也存在一种对性解放和挑战传统道德观念的潮流。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脱衣舞这种表演形式就开始兴起。

  据说,法国脱衣舞第一次出现,是在1893年的巴黎。

  正值法国美好年代的鼎盛期,城市充满了艺术与文化的活力。

  蒙马特高地脚下的红磨坊作为当时著名的娱乐场所,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和社会名流前来消遣。

  2月9日这一天,在红磨坊的贵宾房里,巴黎美院的学生们举办了一场庆祝派对。

  一位名叫Mona的模特迟迟而来,身着华丽的裘衣貂帽优雅登场。

  美院的学生们平时见的都是她当人体模特时赤身裸体的模样,于是便起哄叫她脱掉衣服。

  而Mona竟然也真的开始脱去衣物,直至一丝不挂,引得全场轰动。

  然而,这一行为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Mona因在公共场所进行不道德行为而被起诉,并被判罚款一百法郎,这在当时是很重的罚款了。

  巴黎左岸艺术家群体对此极为不满,他们纷纷围攻警局,举行示威活动,表达对警方处理方式的抗议。

  警方态度强硬,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冲突,甚至需要出动军警来平息事态。

  然而这一事件却启发了一些商人,他们发现了其中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

  因此,有人就开始策划,将脱衣舞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搬上舞台。

  1894年3月13日,巴黎的DIIVAN FAYOUAU舞厅就正式推出了脱衣舞表演。

  不卑不亢

  虽然法国人将脱衣舞表演称为“艺术表演”,但对于许世英等代表团成员而言,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这种表演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

  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含蓄、内敛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舞蹈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追求和谐与自然美。

  相比之下,西方脱衣舞通过夸张的身体动作和裸露的表演形式,更多地强调外在形态和感官刺激。

  何况,许世英等清朝官员皆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

  儒家重“礼”,这种“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

  而脱衣舞这种形式,无论怎样用“艺术性”来包装点缀,都无法改变其“色情”的本质。

  孔子曾因郑国的俗乐过于放纵,以“郑声淫”来进行斥责。

  他所批评的“郑声”,指的就是那些变质和腐化的民间音乐。

  这些音乐从民间流入贵族阶层后,失去了原有的纯朴和健康,变得淫荡低俗。

  这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美、礼乐文化相违背,也不符合儒家关于艺术应有节制和道德约束的观点。

  “乐而不淫”、“非礼勿视”、“发乎情止乎礼”……

  一场脱衣舞表演,让深受这些思想影响的清朝代表团成员们坐立难安。

  我们都知道外交活动中的艺术表演,不仅代表了东道主的文化和审美,也能体现对来访者的尊重和对外交关系的重视。

  艺术表演应当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理解的,而交流的前提则是尊重。

  法国政府如果真的了解并尊重当时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大概就不会选择要许世英等人观看脱衣舞,这种令他们感到不适甚至是冒犯的表演了。

  除了不尊重以外,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刻意为之的挑衅和嘲弄。

  在表演落幕之后,一位巴黎当地的记者向许世英提出了一个意外的问题,要他谈一谈对刚刚结束的脱衣舞表演的感受。

  记者显然不怀好意,为的就是许世英尴尬无措的状态,好借此来嘲讽中国人的“愚昧落后”。

  然而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面对记者的提问,许世英一脸坦然。

  他既没有对这场表演大加指责,也没有不知所措,只是犹豫了一下,就立刻用轻松的语气回答道:

  “这是很好的娱乐,同时也可能有助于增加贵国的人口。”

  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巧妙避过了记者们布好的陷阱。

  在对法国文化表达尊重的前提下,也幽默地戳穿了脱衣舞表演的“色情”本质。

  第二天一早,巴黎街头的报纸上就出现了许世英代表的采访,标题写着:

  脱衣舞可增加人口。

  那么,这位不卑不亢、幽默风趣的许世英代表,究竟是何许人也?

  从政之路

  许世英,字静仁,1873年出生于安徽省秋浦县。

  他的才智在少年时期便已显露,年仅十八岁的许世英就中了秀才。

  后来两次乡试他接连落榜,虽未能得中,却也没有因此而气馁。

  1897年,许世英考取拔贡,被分配到刑部,这才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由于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内部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北京城的暂时沦陷。

  慈禧和光绪仓皇逃往西安之际,许世英也随行护驾。

  一路上,他要负责处理各类案件,再将事务批转至各级地方政府执行。

  可谓是职责重大,辛劳之至。

  返回京城后,许世英也因在这场危机中的表现,被晋升为六品主事。

  1910年出国访问时,他是奉天高等审判厅的厅丞,在司法界颇有建树。

  在完成了对欧洲司法制度的考察之后,许世英深刻地认识到了改革中国司法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他将所见所闻及个人思考编撰成详细的报告,向清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这些建议不仅涵盖了司法体系的改进,还包括了现代化的监狱制度和法律教育推广等方面。

  遗憾的是,当时的清廷没有意识到这些建议的价值,未能采纳实施。

  尽管遭此挫折,许世英也并未放弃对改革的追求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他积极参与了共进会,与志同道合的人士共同探索国家的救亡图存之道。

  民国时期,由于其才能,许世英深得徐世昌、段祺瑞等人的器重与信赖。

  在任民国司法总长期间,许世英积极推动司法系统的现代化改革。

  他致力于改建旧式监狱与新式法庭,以提高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

  此外,他还着手订立法官制度,确立了法官的选拔、培训和职业发展机制,为司法独立和法官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努力和成就,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司法革命”的推动者。

  然而在与福建督军李厚基的政见不合的情况下,许世英还是选择了辞职。

  在离职时,他将自己应得的十六万两银子的规费,全部捐给了福建省,用于修筑马路等公益事业。

  驻日大使

  许世英并非是职业的外交家,连他自己也调侃,说自己是外交“老外行”

  1936年,中日关系极度紧张,年过花甲的许世英临危受命,毅然应邀出任驻日大使。

  抵达东京之后,许世英立刻组织了记者招待会。

  他用“悬崖勒马”这一成语,以此警示日本方面应当及时止步,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并将此作为寄语,赠送给了在场的各位记者。

  许世英也积极与日本外相进行沟通和交流,敦促日本政府停止军事行动,重启外交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尽管许世英已在外交领域尽力斡旋,但遗憾的是,他的努力并未能改变日本继续扩大侵华战争的野心。

  南京沦陷之后,日本人受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受军阀唆使,举行了所谓的“暴支膺惩大会”

  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日本警方曾派员至中国大使馆请求暂闭馆门,以防发生意外。

  许世英却没有屈服于压力,而是指示随员回复日本警方:

  “使馆大门应常开启,既不畏死,自无所谓意外。保护治安,为日本政府之责任。”

  许世英的回应,显示出的不只是他的坚定,还有对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坚守。

  面对中日关系的紧张局势和外交努力的屡屡受挫,许世英深感通过外交手段已难以改变两国间的危机局面。

  于是他毅然请求返回国内,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坚决抗战的立场和决心。

  尽管许世英在外交领域的多次尝试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他并未放弃对时局的深入思考。

  他根据自己在外交前线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对中日战争期间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一份深入分析日本侵华战争策略的报告中,许世英明确归纳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四个战略。

  这份报告不仅深刻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险恶用心,而且为中国政府在制定对日策略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

  幽默机敏

  不论是在外交场合,还是生活中,许世英都是一个机敏幽默、不卑不亢的人。

  有一次,他与法学泰斗王宠惠闲聊。

  王宠惠点了点手里的雪茄,调侃道:

  “我吸了一辈子烟,不知烧掉了几栋房子几辆汽车。”

  许世英听后,立刻笑道:

  “我是从不吸烟的,还不是没有房子没有汽车。”

  这番话引得两人抚掌大笑,留下了一段佳话。

  在许世英担任中国驻日本大使期间,有一次,一个日本人向他提出了关于中国唐诗的问题。

  这个日本人表示,他只知道唐诗中有一句“千寻铁锁沉江底”,却不知下半句是什么。

  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下半句应是“一片降蟠出石头”

  南京旧称金陵,又叫“石头城”,曾是吴国的都城。

  这句诗讲的便是晋武帝讨伐东吴时,东吴末帝孙皓为了抵御晋军的进攻,命人在长江中设置铁锥。

  同时用巨大的铁索横拦江面,试图阻挡晋军的船队。

  然而,这些防御措施并未能阻止晋军的前进,晋军的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以破竹之势攻克金陵。

  最终,孙皓无路可逃,只能出城投降。

  这个日本人显然是很了解唐诗的,只是刻意借此发问,蓄意挑衅,讽刺中国即将投降。

  许世英听了,便笑着回道:“下半句应是‘万国衣冠拜冕旒’。”

  此句出自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意思是说,万国的使臣都到长安来朝见天子,足见大唐鼎盛的气象与威仪。

  许世英的意思也很明显,泱泱中华,自有屹立千年不倒的脊梁,绝不会投降屈服。

  这个日本人显然也明白此意,因而哑口无言,无法反驳。

  参考文献

  [1]潘晓玲.从《雪楼纪事》看许世英的驻日活动[J].今古文创,2020(36):87-88.

  [2]陈锡璋.从清末至民国 许世英的从政之路[J].工会信息,2017(08):20-21.

  [3]毛吉康.许世英:民国末任驻日大使[J].世界知识,2011(10):64-65.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内容分享:
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