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

2024年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建议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和活力。

这个提议很好。如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和活力,也是多年来制约我国学术科研进步的桎梏之一。

但如何真正实现对研究人员的激活,目标是光明的,道路却还在=缺乏顶层设计。

问题出在哪里?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姑且就叫做“院士的愤怒”。

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在接受央媒面对面节目采访时愤恨地说:

“专家说话不算数,机关说了算数。100个专家论证的,可能不如一个处长说话算数。”

“往往我们去大机关汇报,一个处长就能把我们问倒,讲不清楚。”

叶培建院士作为顶尖级的科学家,还有什么问题能把他问倒吗?

如果这个官员能问倒院士,那这倒真的令人敬佩,但实际上这个官员问的问题是:

“去月球干什么?能产生多少GDP?”

这个问题,让叶培建院士觉得无比搞笑,但也无言以对。

就是这样的问题解释不清楚,于是院士的汇报就被一个处长压在抽屉里。以至于院士愤恨地说:

我们的探测器最迟2013年就能奔赴火星了。

可是,实际却是……

一声叹息。

北大教授饶毅曾经在公开场合无不悲愤地说过一句话:

我曾亲眼见过几位老院士围着一位处长赔笑,在整个过程当中处长的身份一直是高高在上。

这个场景,越想越令人心酸的场景触动了无数人。

扪心自问:

我们要强起来,到底是要依靠这些大权在握的处长,还是弯下腰全程赔笑的科学家呢?

相信大家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因为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要不,市委书记葛优躺会见知名科学家施一公的事儿,也不会闹得人尽皆知。

问题你知道,我知道,处长也知道。

但问题就是问题。强硬地摆在那里。

陈晔光代表希望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和动力,希望科学者能为发展担负重担。

怎么担?

学者听后十分感动忍不住站起来:

领导!啥也不说了!这杯我干了!

未来,都在酒里。

内容分享:
全球2000+节点无盲区覆盖,注册即可免费使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