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45年8月中旬,日本宣布投降,然而当时的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手中,却还握有105万大军。
自觉接下来处境堪忧的他,自然不甘就此坐以待毙。
苦思许久,冈村宁次最终和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到了一处。
他们耍尽手段,最终终于让冈村宁次在法庭上脱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蒋介石为何会帮冈村宁次脱罪?听到日本投降,冈村宁次又是作何反应?
一 、冈村宁次的罪孽
1884年,冈村宁次出生于日本东京。
他从小就被父母教授汉字,对于中国文化也有所涉猎,日俄战争后更长期研究中国情报,算是个“中国通”。
只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后来索性跑来中国,开始掺和军阀内战。
1924年,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打的时候,冈村宁次就给皖系军阀提供了千发炮弹,而且与其签订租船协约、给他们介绍日本教官。
后来战斗激化,冈村宁次更是亲自上场指挥浙军作战,想尽办法帮助卢永祥取胜。
不过,冈村宁次并不是守信义的帮手,他更像是一个投机倒把的商人,哪里有利益就往哪里钻。
眼看卢永祥无力面对孙传芳和齐燮元的夹击,冈村宁次立即转换立场站到了直系军阀那边,后来还给孙传芳当了军事顾问。
为了借助孙传芳等直系军阀的力量,抵制英美渗透中国,冈村宁次帮助孙传芳搞起了联省自治。
结果没想到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孙传芳、吴佩孚以及张作霖等人联合起来也无力对抗,孙传芳只能寄希望于日本的援助。
为帮助孙传芳度过危局、继续推行自己的计划,冈村宁次一边帮孙传芳筹措弹药,另一方面又帮他拉拢国民党高官,想要促成双方“和解”。
可他没想到日本军部先放弃了孙传芳,转而拉拢起了张作霖和蒋介石等人。
至此,孙传芳沦为弃子,而冈村宁次数年的“耕耘”也全都成了一场空。
沮丧不已的冈村宁次,在1927年上半年返回了日本,等他再次踏足大陆,便是1932年的事情了。
由于他对中国的情况比较了解,被委任为上海派遣军参谋长、临时军事调查委员长,一边侵华一边为自己的行为“粉饰”。
冈村宁次将抗日军民诬蔑为土匪,实行“三光”政策,对东三省义勇军进行了残酷的扫荡。
在此期间他还发起了数次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可以说是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他踩着中国人的白骨成为派遣军总司令官。
然而,就在冈村宁次成为总司令官的第二年,日本就投降了,手握百万军队的他自然不甘心就此沦为战犯。
在聆听完投降诏书,参加投降仪式的过程中,冈村宁次同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动派“搅和”到了一起。
二 、冈村宁次与蒋介石的密谋
当时,冈村宁次一心想要逃脱战后审判;
而蒋介石则想在美国的帮助下,独享日本投降后留下的“好处”,比如说地盘、装备乃至于人手。
然而,当时蒋介石的军队大多在西南地区,短期内根本无力奔赴华中、华东以及华北等地。
他也曾要求新四军和八路军“原地驻防”,不过我军并未理睬,实在没办法,蒋介石只能寄希望于冈村宁次。
当蒋介石向冈村宁次抛出“橄榄枝”,熟稔军阀做派的冈村宁次立刻猜到了他的心思,当即表示“愿动用百万日军帮助国民政府对付共党军队”。
蒋介石得到回电后心中大为满意,根据白崇禧回忆,蒋介石甚至一度计划发动日军进攻我军。
只不过“联合抗日”在当时是共识,蒋介石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只能要求冈村宁次“维持现有态势”。
日本宣布投降半个月后,蒋介石就派人去见了冈村宁次,并且向他许诺,“可用劳绩赎罪,免除战犯惩罚”。
这里“劳绩”指的是什么不言而喻,无非是面对我军时展开抵抗,然后将上述的诸多好处交到国民政府手里。
说起来,刚刚得知日本投降的时候,冈村宁次可谓表现得十分“强硬”,他先是给大本营的参谋总长去电:
“我军有百万之众,连战连胜,何来投降一说?”
紧接着,冈村宁次又给蒋介石发电,表明自己不会放弃武力,迫使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众人临时更改了“受降地”,从江西玉山改到了湖北芷江。
然而,受降之事依旧产生了波折,前来签字的今井武夫只说停战,不说投降,俨然是要“蒙混过关”。
而且原先说好的日军部署图册也没带全,问他就是“有图无册”“部分地区不归冈村宁次管辖”。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原定的“受降”似乎无法进行了,于是签字的地点又从湖南芷江改到了南京,而签字时间则是推迟到了9月9日。
我们前面提到,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的这半个月里,冈村宁次和蒋介石多有联络,双方已然“苟合”。
眼见脱罪有望,冈村宁次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从原来的强硬变成了谄媚,此等前倨后恭之态,属实令人不耻。
1945年9月9日上午9点,签字仪式如期举行。
冈村宁次等七人进入会场,满脸懊恼地在投降书上签了字,然后又哆哆嗦嗦地盖上了印章,盖完章之后鞠躬退场。
仪式整体比较顺利,唯独有两点令人觉得不够妥当。
一是投降的时候,冈村宁次没有交出军刀,二是冈村宁次鞠躬的时候,何应钦回鞠了一躬。
交刀这件事,按道理是该交的。
只不过事前国民政府和冈村宁次沟通过,如带刀到场就一定要交,如不带刀就算了,冈村宁次自然不愿当众呈刀,当天就没带。
至于何应钦鞠躬这件事,归根结底是蒋介石的问题。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蒋介石自己对日本人态度就极其软弱,又如何要求其他人呢?
三 、蒋介石的软弱与阴谋
蒋介石对日本人的软弱态度,一笔一画都写在那段惨痛而屈辱的历史里——
日本侵入东三省后,若不是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东三省怎么会沦陷得那么快?须知当时那里可有着十几万东北军!
日本侵华野心暴露过后,蒋介石仍旧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为了实现独裁野心,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排共”上。
至于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回应,所做的仅仅是向国联控诉了一番。
哪怕是国共展开了第二次合作,蒋介石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也并不令人满意。
抗战初期,由于蒋介石等人的错误指挥,当时大半国土都沦陷了;
抗战中后期,蒋介石等人更是逐渐丧失了抗日的心气,态度日益消极,以至于有不少士兵投降成为伪军。
在日本轰炸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宣战之前,蒋介石从没放弃对日本人的幻想,所以他始终留着和谈的后路,没有正面向日本宣战。
直到美国入场,蒋介石觉得自己有了“依靠”,这才下定决心,其软弱程度可见一斑。
也正是因为蒋介石对日本态度软弱,所以他才不断高估日本人的实力,在抗战期间还妄图借助日本的力量打击解放军,只不过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很多人认为,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日本人就全都放下了武器,实际上并非如此。
由于冈村宁次等指挥官的原因,当时还有不少日本人在顽抗,所以才会有1945年末粟裕指挥15个团进攻高邮日伪军的事情。
那一战,持续了一周时间,我军歼灭日军逾千人、伪军数千人!
与此同时,其他地方也爆发了颇为激烈的战斗,比如说山东禹城、山东博山,都曾爆发过激战。
阎锡山更秘密收编了上万日军,参与到内战中来,这种种事迹的背后都有蒋介石以及冈村宁次的影子。
从某个角度说,1949年的太原战役才是我军和日军的“最后一战”。
因为此战过后大陆再也没有成编制的日军部队了,而此时距离日军投降已经过去了近四年!
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日军还在阻挠我国解放进程,可见当年蒋介石和冈村宁次的苟合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通过这次“利益置换”,冈村宁次也成功得偿所愿。
1949年1月,国民政府审判法庭宣布“冈村宁次无罪”,这个结果一出来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年帮助日本侵占青岛、一二八事变的幕后挑唆者、在关东实行残酷大扫荡、一度担任派遣军总司令官,桩桩件件,他哪件事是“无罪”的呢?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公义与良心,抛弃群众的支持,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这种做法何其愚蠢!
四 、蒋介石的抚慰与帮助
实际上,蒋介石为冈村宁次做的事,还远远不止逃脱罪罚。
日本刚刚投降,我党就曾列出一份战犯名单,冈村宁次位列这份名单的首位,原本应该拘捕、审判。
可蒋介石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还给予了他诸多优待,说他是什么“善后总联络官”,府邸、卫队一应俱全。
更离谱的是,蒋介石安排何应钦去“受降”,谁不知他是典型的亲日派?
在与冈村宁次的会面中,何应钦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早就提倡中日合作,只可惜由于国内的情况没能达成,这场战争实是误会,遗憾的是我们两败俱伤,共产党反而趁机做大了……”
作为受害者,非但不为同胞悲伤愤慨,反而主动去“体恤”侵略者,这种“大度”属实令人痛恨。
能把日本人处心积虑的侵略粉饰成误会,也可见何应钦是多么的糊涂与亲日、媚日,难怪他能干出给日本人鞠躬的事。
眼见何应钦如此“体贴”,冈村宁次自然也感激涕零。
他不仅在回忆录中对这些事大书特书,当年还专门给蒋介石等人出谋划策,教他们“利用共产党军队的弱点”作战。
冈村宁次的审判是在1月26日进行的,而在五天前,蒋介石就已经“下野”了,所以审判的过程中冈村宁次一度十分惊恐。
不过蒋介石虽然下野了,手中权力却不减,他直接给国防部长徐永昌下令,要求审判长石美瑜判冈村宁次无罪。
国民政府众人按他的命令执行,当庭宣布无罪释放,连冈村宁次本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是难以置信的。
“感谢何应钦、汤恩伯,感谢蒋总统,因为有他们,我才能无罪释放,我必领会好意,献身于日中友好事业……“
冈村宁次的“致谢”,听起来是那么讽刺。
而他所谓的“献身日中友好事业”,竟是帮助蒋介石谋划“反攻大陆”,这也令人感到可笑至极。
得知冈村宁次被无罪释放,我党的同志们顿时愤怒地拍了桌子。
在与李宗仁和平谈判的过程中,明确将盐城战犯列入和平谈判条件,李宗仁为了促成谈判,曾下令再次逮捕冈村宁次。
只可惜,汤恩伯等人领命不遵,偷偷把冈村宁次送上了回日本的船。
以至于这个刽子手居然逃脱了惩罚,事后还洋洋得意地说道:
“不止一次幸免于难,实在幸运啊!”
能够逃脱审判,冈村宁次或许是侥幸的,不过这种侥幸不会永远眷顾他。
1962年他唯一的儿子暴死,给他造成很大打击,1966年,他本人也因心脏病猝死。
此间种种,是否与内心的折磨有关呢?
无论如何,历史和人民会铭记这次耻辱的审判,蒋介石和冈村宁次等人的错误与罪行,也会作为反面案例被拿出来反复“曝晒”。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幸运”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参考资料
《芷江受降》 北京日报
《姜廷玉:同盟国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与缺憾》 人民网
《抗战几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人民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