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很长时间里印度对中国都抱有极大的敌意,以及时常带着一些不可理喻的贪婪,但不论从军事层面还是经济层面,印度在过去很多年里,其实对中国并没有太多的威胁。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印度网络上一些夜郎自大的言论,进一步看不起印度人。不过,随着中国不得不面对美西方的遏制策略的时候,印度产业出现了3个标志性特征,我们或需正视一个现实。
我们在过去的很多节目中都提到过,莫迪的上台,和印度本土的利益集团和宗教团体的斗争相关。虽然很大程度上,莫迪颁布的很多政策都是围绕幕后集团的“蛋糕分配”来定制,但不可否认的是,“印度制造”计划在相互拉扯下终归是起到了作用。2014年定的政策,直到6年后,2020年才开始跟进。
当时印度围绕能够在海外打开市场的14个制造行业,搞了一个“生产激励计划”,英文缩写是PLI。这个政策哪怕是从字面意思看,也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刺激出口,帮助制造业进行技术迭代。而在随后的4年,站在2024年往回看,我们虽然调侃印度国内一些奇葩的事情,但单纯看印度的变化,实际上是取得了进步的。总的来说,有3个标志性的特征。
第一个,是产业政策的适应性开始突出,我们刚提到的PLI计划里面,在印度报名的产业有很多,但到最后,开始挑选了一些实质性取得成绩的产业,有相对严格的控制补贴对象,没有盲目扩大范围。
第二个,产业评估能力在提高。印度商工部长皮尤什·戈亚尔,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印度的产业政策涉及到的企业,都会有PLI计划实施部委官员,定期进行联系和磋商,确保印度政府了解相关企业的近况,或面临的障碍。以此,帮助印度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
第三个特点,是贸易政策更加灵活性。一方面,印度在国内打压中国企业,并从中吸取需要的相关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加强和西方多国的贸易往来,推动印度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说,印度的这个变化也挺尴尬的。毕竟,人家是站着就把钱赚了,而原因却是某些人甘愿跪着把钱给出去,实在不好说什么。
工业化基本是一个国家通往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或者说至少是确保国防力量跟上世界大潮的必经之路。尽管整体来看,印度存在大量的社会问题和内部矛盾,但单纯就判断印度的国家能力,还是有些偏颇的。而随着印度产业政策的完善,乃至发展,国家能力的提升是可以预期的一件事情。而在当前中美博弈白热化的大背景下,印度完全可以从西方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我们西南边陲的隐患,正在成长。在必要的时候,或许就应该敢于做一些“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