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财联社的报道,有数家房地产交易服务平台以及机构日前被召集开会。
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相关部门主要了解京沪新政落地后的市场情况,以及各平台机构提出相关建议等。
这说明相关部门在密切关注一线城市实施新政后,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及楼市最新的走向。
与此同时,全国最大的房地产交易平台贝壳找房,最近也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有不少读者跟米宅北京反馈,他们在贝壳上关注的几个二手房小区,这段时间对外展示的参考均价:
突然全面上涨了。
在去年下半年聊朱辛庄新盘时,我们特意查过周边次新小区领秀慧谷的均价,当时在售均价是6.8-7万左右。
为了印证这一说法,我们再次查询了领秀慧谷,发现对外展示的均价确实是上涨了,最新挂牌价来到了7-7.2万之间。
在最近几个月里,连菜市场大妈都知道了北京房价在下跌,为什么却又出现挂牌均价全面上涨的反常现象?
为此我们咨询了大中介内部人员,据反应,原先网站对外展示的均价应该是结合“挂牌价和实际成交价”平均统计的。
现在的统计口径,则是把实际成交价剔除在外,只统计挂牌均价,所以才发生大量小区挂牌价突然上涨的情况。
北京自“认房不认贷”落地后,虽然在短期内快速刺激了成交量上涨,但也带来了挂牌量暴增的后遗症。
挂牌量暴增最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大量小区的房源竞品增加,让卖房变得极其困难。
大中介为了促进成交,除了主动降低收费标准外,更是提出“房源瘦身”“买卖协同”等计划,以劝业主降价卖房为成交导向。
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大中介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偷偷提高二手房的展示价格,加大卖房难度呢?
再结合文章开头相关部门召集多家房地产交易平台开会,就不难看出,价格的变化可能是:
有形之手在操控。
最终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调整均价,造成变相涨价的假象,从而慢慢引导:
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和走向。
最近两个月,得益于“以价换量”,北京新房和二手房市场的成交表现还不错,实现了年底翘尾的行情。
但成交量能稳住,是成交价持续下探作为代价换来的,这中间其实存在着一个悖论:
一件商品,只有持续不断的增值,才会促使人们抢着买;如果是持续不断的贬值,人们就要抢着抛了。
选择在年底这个时机下手的购房者,都是认为北京房价经过几个月的大幅回撤之后,目前价格处在相对的底部。
只要房东愿意做出让步,优质房源价格相比之前有10-20%的跌幅,那买入就有足够厚的“安全垫”支撑。
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目前短期的价格波动,并没有改变大家对北京楼市中长期的:
房价信仰。
如果市场一致预期,明天的房价比今天便宜,明年的房价也会比今年更便宜,那一定不会有人买。
哪怕是不断降价,也换不来成交量的增长,深圳就是前车之鉴。
毕竟买房是有利息成本的,只要房价不涨,多存点首付,再晚点上车,就可以挑选更好的区域、更好的小区。
所以“以价换量”只能是当下的权宜之计,想要让成交量持续增加,从而支撑行情回暖,最终还是要依托:
价格的稳定乃至上涨。
在2023年12月21日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建部部长倪虹强调:
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明年做好四大板块、18个方面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这段话:
房地产已经从“有没有”转入“好不好”的时代,好房子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明年选择一些城市和企业试点,抓一批好房子样板出来,不同的价格下有不同的好房子。
在狠抓落实上下更大功夫,“动则要快,动则必成”。
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显而易见,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明年要选择重点一二线城市作为风向标,建一批核心区的豪宅,不限地价不限房价,能卖多高卖多高。最好是能出一批地王,卖一批超高价盘,重新点燃市场的热度。
从倪部长的发言,到全国重点城市取消了地价上限(北京是提高土拍楼面价和指导价),大中介偷偷上调了对外的展示均价。
再到今天大官媒“经济日报”指出:
当前,房地产市场一些指标呈现边际改善迹象,但下行预期仍然制约市场修复,楼市企稳回升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要防止谣言干扰楼市稳预期。
这一切都已经指明了高层对房地产2024年的目标,而最近一系列事件也透露着同一个信号:
房价不能再跌了,要鼓励市场涨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