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大授衔终于在长期的准备后举行。在遴选授衔对象时,毛主席对名单进行了反复审查,他特别关注那些曾在飞夺泸定桥战役中表现英勇的士兵,亲自通知他们参加授衔仪式,以表彰他们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参与首次大授衔的将领无不感到自豪,他们中的许多人视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然而,在这样庄严的时刻,却有一位曾在泸定桥战役中表现出色的勇士,出人意料地写信给毛主席:“我不想去参加授衔”。
这位曾经的勇士为何会放弃如此难得的机会呢?
刘金山的一生如同沧海一般波澜壮阔,孤苦无依的童年让他对贫困的体会深刻至骨髓。被村人亲切地称为“刘伢子”,他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未曾拥有。父母双亡的悲剧让他从小就背负沉重的命运,寄居在亲戚家,艰难地以放牛为生。在那个乱世时代,孤儿们的生活本就充满了困境。
然而,刘金山并没有被困境击倒,他憧憬着改变自己的命运,渴望摆脱地主的压迫,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然而,对于一个穷苦孩子来说,这个目标似乎遥不可及。
直到红军的出现,刘金山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红军与国民党军有着根本的区别,国民党军的士兵为了混口饭吃,为军阀效命,而红军战士则是为了穷苦百姓的解放而奋斗。这样的信仰让刘金山找到了加入红军的理由,他迅速融入这个为自己的幸福而战斗的集体。
在红军中,刘金山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精神。他经常身负重伤,尤其是在艰苦的长征中,每一天都是面对自然的考验,或者与敌人进行生死搏斗。湘江战役成为了其生命中的一幕惨烈戏码,他所在的三零八团团长杨金山在那场战斗中壮烈牺牲,给刘金山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战火纷飞的时刻,团长杨金山在临终前的那一刻,紧紧握着他的手,用坚定而深邃的眼神注视着他,留下了令人动容的遗言:“以后你就叫‘刘金山’,我的名字,我留给你。”这句话,仿佛是一道重担,沉甸甸地落在了肩上,从此,他不仅继承了名字,更承载了一份责任和使命。
自那以后,刘金山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英勇。无论是面对怎样的敌火,他总是冲在最前线,轻伤不下火线,展现出了超凡的勇气和坚韧。即便在土城战役中身负重伤,他也毅然决然地拒绝留下疗伤,坚持与战友们一起继续前行。
1935年,历经无数磨难的刘金山所在的红四团,完成了一次艰苦的长途跋涉,历经240华里的徒步强行军,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抵达了泸定桥。泸定桥的战役,是他们荣耀之路上的又一重要考验。
但敌人也早已做好了准备。为了阻挠红军的前进,敌方将泸定桥的桥板全部拆除,只剩下十三条粗大的铁链悬挂在大渡河上空,形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逾越的障碍。
尽管最初的名单中并未包含刘金山,但他的主动申请和无畏精神让他成为了这支英勇队伍的一员。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面对敌人密集的火力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金山和他的战友们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勇气。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对生死、信念和勇气的极限考验。
当22位勇士在敌人猛烈的火力下勇敢地攀爬十三条摇摆的铁索时,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敌军的枪林弹雨,还有脚下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和铁索上的高温。这种极端的环境条件,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即便是战友中弹坠河,这群勇士们也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他们勇往直前,不惧牺牲。而当敌人的火力愈加猛烈,铁索被子弹击中,温度急剧升高时,刘金山和他的战友们展现了超乎常人的坚韧和勇敢。
面对高温铁索和敌人的猛烈火力,刘金山毅然决然地继续前进。即使他的手掌被高温铁索烫伤,衣服被火焰点燃,他依然坚持不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完成了这一壮举。这场英勇的战斗不仅让刘金山身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刘金山在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中表现出了难以置信的勇气。他和其他勇士们一同冲破了敌人的防线,带着火焰和浓烟勇敢地跨越了大渡河,使得守敌惊恐逃窜。这一刻,刘金山和他的战友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段传奇,成为了红军历史上的光辉一页,也让刘金山的名字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那之后,刘金山的军旅生涯并未结束。他继续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无论是南征北战还是在抗日战争中,他都以身先士卒的勇气表现出了一个真正战士的风采。在一次与日军的激战中,他面对五名日本兵的围攻,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战斗力。在激烈的战斗中,他成功击毙三名敌人,但自己也遭受了致命的伤害。
在新中国的首次大授衔中,毛主席为老红军制定的评衔标准是“红军不下校”。作为老红军的杰出代表之一,刘金山不仅参与了众多重要战役,还是传奇的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鉴于他卓越的军功和历史贡献,决定授予少将军衔。
然而,当刘金山收到毛主席的信,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心情复杂而深沉。他虽然感激党和毛主席的认可,但在心底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回信中他向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想去北京参加授衔仪式,并请求毛主席重新考虑他的军衔。
刘金山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觉得自己并不配授少将军衔。他回想起在飞夺泸定桥战役中牺牲的战友,以及那些至今仍然残疾的同志,如果这些牺牲和残疾的战友还在,他们应该被授予什么样的军衔?这样的疑问让刘金山不愿意做出让自己心中有愧的决定。
毛主席在了解了刘金山的真实想法后,深受感动,对他的请求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重视。最终被授予了大校军衔。刘金山的身上留下了无数战争的痕迹,这些伤痕成为了他一生中无法抹去的记忆。直到晚年,他的女儿刘苏芳在帮助他换衣时,才真正看到了父亲身上那些令人震撼的伤痕,连作为女儿的她也不禁对父亲肃然起敬。
身体状况日渐不佳的刘金山被安排到苏州的干休所休养,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主动提出要去工厂、矿山或农村继续为党和国家服务。尽管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但刘金山的这份忠诚和奉献精神再次印证了他作为一个红军战士的本色。
1999年9月,刘金山在苏州安详地离世,享年91岁。他的一生,是对信仰、勇气、牺牲和奉献的最佳诠释,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永恒象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