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新加坡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那标志性建筑鱼尾狮雕塑,再就是花园式的城市环境,这个国家有榴莲壳歌剧院这样富有现代化建筑,也有达到23%国土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风景优美,经济发达的国家。
但是他的国土面积仅为上海的九分之一,这么小地域的一个独立国家已然在世界政治形势比较复杂的马六甲海峡站立了55年之久了,他又是凭借什么一直保持着比较优越的生存状态的。
"幸运"的新加坡
1965年8月9日宣布独立的新加坡并不健康,第一,它的先天条件非常差,没有丰富的物产做后盾。第二,它的民族组成非常复杂,又是个多民族移民国家。
俗话说,老天给你关上一个门,一定会给你再开一扇窗。
看似没有任何优势的国家却又是"幸运"的,被老天眷顾的新加坡经过短短五十多年的努力成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那么它到底"幸运"在哪里?
第1, 占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马来西亚半岛的最南端,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的必经之地。第二,新加坡遇到一位顶级的政治大师—李光耀。
这个世界上曾经有很多国家把这个国家的国运赌在一个党,甚至一个人身上,成功的国家却是寥寥无几。但是李光耀就算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平衡"的治国方针
李光耀是新加坡华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但是他从小接受英式教育并一直在英国留学,主攻法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华裔英国人。新加坡有一大部分人口是由华人构成。
但是经过几代人的繁衍,那些人们已经扎根新加坡,只是身体里还留有华人的血脉,但人却已不再是中国人,李光耀也不例外。
李光耀从英国回到新加坡后,与同样从英国回来的一些华人,以及当地受华文教育的激进派学生、工会领袖联合成立了人民行动党,并当选立法议员。
从此一直为新加坡的独立而努力。就这样,经过多年的政治运动促成了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合并。然而好景不长,很快新加坡又被马来西亚逐出马来亚联合邦。
在当时这个联合体是由马来西亚、砂拉越、沙巴、新加坡组成,几乎都是由穆斯林的苏丹领导的,只有新加坡是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再加上制度都不一样,宗教信仰行为习惯都不同,所以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摩擦。
最终导致被突然逐出马来西亚。由此新加坡就在被逐出联合体后的第二年8月9日宣布独立了。新加坡的独立似乎是在一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甚至有些窘迫的情况下宣布独立的。
被解雇的心情是有些复杂,但是在李光耀的积极推动下,很快独立后的新加坡重振旗鼓,准备以饱满的姿态面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当时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局面,人民的组成结构包括了三大民族:分别是占75%的华人,占14%的马来人(穆斯林),和占9%的印度人。
这三个民族完全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宗教、不同生活习惯。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上主要包括4种语言,分别是华语、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新加坡政府并不把使用人口最多的华语列为首要语言。
为了凸显英国治理体系的色彩,一直将英语作为首要官方语言,而马来语依法成为新加坡的国语,这也是考虑当地原住民的文化,向大众表明一个理念,虽然人口很少,但是这个民族一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显然这种举措在政治作用上是一种对内的民意平衡。在对外的外交平衡上,李光耀更是根据时期不同制定出不同的外交策略,由于新加坡无论在意识形态还是经济制度方面都更接近于西方国家。
所以前期一直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作为依靠对象。李光耀也始终认为当时的美国才是东南亚的稳定因素。独立以后的新加坡在美国的扶持下实现了各个方面的复苏。
直到70年代,中国的慢慢崛起引起了李光耀的关注,在1976年他就认为:中国越强大与美、苏的力量就更加平衡,新加坡就越安全。1979年李光耀曾经提倡"讲华语运动",这也是一种政治平衡举措。
毕竟新加坡的人口构成华人是占非常多的比重,随着中国的繁荣强大,华人族群深刻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也慢慢提升,新加坡社会讲华语、用华语的现象慢慢升温,一些政要和商人在公开场合也开始使用华语交流。
讲华语运动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只不过已经成为新加坡华人的生活日常惯例,不再具有什么政治运动的色彩。新加坡独立后的几十年里与美、日,中印,时刻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与这些国家的学习、交流、合作、对弈中,新加坡无论与哪方都不过分靠拢,也不过分疏远,一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既争取了大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多边卷入,与世界各主要大国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又有力的震慑了邻国潜在的威胁,维护了国家安定和经济发展,终于营造出一个相对平衡、平稳的发展局面,从而制造了亚洲四小龙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