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耳朵先生
来源:王耳朵先生(ID: huangezishiba)
这个故事,是在知乎上看到的。
题主在肯德基,看到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买儿童餐。
坐下来吃的时候,爸爸对孩子说了一句话: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那孩子看着有七八岁的样子,听完之后父子俩都没再说话。
但从男孩低着的头和咀嚼食物的缓慢动作来看,他听懂了,也听进心里去了。
图片来源网络
大概在那位父亲眼里,自己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教育小孩的机会。
一句话,既表明了自家的经济状况,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又把自己塑造成了尽力去满足孩子需求的慈父形象。
不知道那个孩子,以后会如何消化这句话。
我听完这个故事,心里很是感慨。
中国小孩,基本上都是在饭桌上听着父母的这些话长大的。
“我们家里条件比不上别人,你在学校不要参与同学之间的攀比。” “爸妈养你不容易,还要供你读书,不该花钱的地方就不要乱花。” “唉,你这补课费也太贵了,都够咱家好几个星期的生活费了。但你别担心,爸妈就是卖血也会送你去上学。”
在父母看来,这些不过是不掺杂恶意又无关紧要的唠叨,然而落在年幼的孩子心里,却可能变成捆绑自己一生的枷锁。
孩子从父母看似无心的话里,听到的是这样的“潜台词”:
“你看,我赚钱这么辛苦,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欠我的,所以你必须好好听我的话,将来报答我,孝敬我,否则你就是对不起我。”
我为何这么说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个故事——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位妈妈为了把鱼肉让给孩子,总说自己喜欢吃鱼头,孩子信以为真。
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临终前却对孩子吐露真心:我不喜欢吃鱼头,我那么做都是为了留下来给你吃。
故事外的我们,都会为妈妈的付出而感动。
可故事里的那个孩子呢?
母亲累积了一辈子的委屈,也变成了孩子余生的内疚,如鲠在喉。
同样爱吃鱼肉的妈妈,真的无法和孩子共享同一条鱼吗?
不见得。
大多数父母,只是想要“善意”地提醒孩子:“爸爸妈妈赚钱很不容易,但是为了你,爸爸妈妈宁愿委屈自己。”
这是父母之爱。
但这种试图用“无私奉献”证明自己,潜意识里又觉得孩子亏欠自己,于是总在自以为适合的场合,在孩子面前泄露“父母不容易”的情绪,是中国家长的“通病”,也包含着不易察觉的毒性。
它带着情感绑架,会让孩子陷入“我是爸妈的累赘,因为父母才这么苦,我是个罪人”的沉重负罪感。
为了减少内心的负罪感,孩子就会压抑真实的需求和感受,用看似“懂事”“体谅”“孝顺”去讨好父母。
甚至歉疚地想要剔骨还父、剜肉还母。
这也是很多看似听话的孩子,最终变得非常叛逆,或者跌落抑郁的原因:
负罪感,是一个人最不愿承受的情感大山。
而当个轻松自由的人,却是人性永远的渴求。
当一个孩子表现出来的自己,和真实渴望做的自己,相差甚远时,他要么在扭曲中憎恶他人,要么在拧巴中撕扯自己。
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个真相——
心理医生曾奇峰说过一句话: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而是投毒。
孩子沉默不说,自责却不断蔓延,疾病开始悄悄滋生。
知乎大V@巴赫爱喝胡辣汤,讲过一个被贫穷绑架的女孩:
8岁,她站在橱窗前,看见心仪的芭比娃娃,她会想:“虽然我很想要,但爸妈说过他们赚钱很辛苦,我不该这么不懂事,不能再给他们添加压力。”
18岁,她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专业,可脑袋里飘过的是父母说的“学艺术不稳定,学会计吧,将来进银行,好歹是铁饭碗。”
她学着说服自己:“是啊,艺术还得砸钱。我不该做让父母为难的事,还是选择让他们高兴的专业吧。”
26岁,她交了男朋友,男生提出要和她发生关系。她内心有点抗拒,觉得进展太快,可转念一想:“他对我这么好,付出这么多,我拒绝他会不会伤心?会不会觉得我不够爱他?
这就是一个贫穷绑架的女孩,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我很穷。 我不配。 我不行。 我不能够拥有。 我必须讨好,他人才会爱我。”
但她内心里,又非常渴望像别的女孩那样,拥有好看的衣服,追逐热爱的梦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极度自卑和极度渴望中,她就特别容易被诱惑:
别人为她付出一分,她就觉得自己欠了对方十分。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对方满意。
她不敢拒绝,也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
不敢去照顾、满足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最终一步一步,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未曾被真正满足过,所以无法抵御引诱。
未曾被真正爱过,所以无法分辨虚伪。
所以,如果你幼小的孩子,在商店里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一件商品,回过头来却对你说:“我不喜欢,我不要。”
你此时绝不应该沾沾自喜地感到高兴。
而是要回到自己和孩子的真实关系里,想一想是不是在平常相处的细节中,给孩子塑造了太多“苦大仇深”的痕迹。
然后,学会这样爱的研习——
“付出感”和“牺牲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最多,也最需要调试的情感。
可大多数父母偏偏不明白,比起哭穷,呈现真实,就是最好的教育。
所谓呈现真实,就是告诉孩子家庭的真实情况,但更要和孩子站在一边,一起想办法。
通过爱和接纳,让孩子明白:
“穷是暂时的,但只要我想办法,也可以在贫穷中创造乐趣。只要我努力,也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
比如,这样说:
“孩子,今天,爸爸没有带够钱,我们去不了肯德基了。但爸爸可以带你去上次那家你喜欢的馄饨店,吃你最喜欢的虾仁馄饨。”
再比如,可以这样说:
“孩子,你想去肯德基吗?爸爸好像很少带你去,因为爸爸的工资不高。 但爸爸觉得,偶尔奢侈一下,也没有关系,走,今天爸爸带你去吃肯德基。虽然这可能要花掉爸爸一天的工资,但偶尔享受一下美好的事物,也非常值得。”
为人父母,我们要知道:
不够有钱,做不到,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和责任,而不是孩子犯了什么错。
我们爱孩子,可以如实地告诉他真相,也可以和他一起想办法。
当我们不再用“我们家很穷”绑架孩子,而是用乐观主义精神,带他直面并解决一切消极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已经从阴影里,来到阳光下。
记得之前看过一部伊朗电影,叫《小鞋子》。
少年阿里家境窘困,连双像样的鞋子都买不起,兄妹俩分时段上学,共穿一双鞋。
承受着班上同学目光的洗礼,忍耐着难以言说的难堪和自卑。两个孩子,日复一日,奔跑在一贫如洗的岁月里。
可贫穷没有打垮这家人。
因为豁达又积极的父亲,周末带着儿子进城做园丁,挣到第一笔工资的时候,不是跟孩子抱怨贫穷,而是去描绘美好的未来。
他骑着家里唯一且破旧的自行车,笑着对孩子许诺:“再难也要努力,爸爸总有办法的。”
两个小孩,善良且积极。
穷,永远不是对孩子造成最大伤害的武器。
父母因错误的表达,带给孩子的自责、内疚的情绪,才是杀手。
对和你我一样出身普通,需要靠自我奋斗来维持日常的家庭而言,在能承受得起的范围内,带孩子跳出贫穷思维,就是最好的爱的教育。
因为,真正的穷,从来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的贫瘠。
“孩子,我们家很穷,所以你不能买”和“孩子,爸妈很穷,但爸妈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看怎么干掉这个问题”,是两种不同的家教,也会给孩子带来截然不同的命运。
点个【在看】,愿你们看懂其中的差别和深意。
作者:王耳朵先生。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文章有改动,特此说明。
说的太好了,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