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大好,又吐血又拉黑,我决定不做手术了,70多岁的人了。”1986年国庆节的上午,韩先楚对前来探望的陈云说道。此时的韩先楚已经和肝癌整整战斗了两年。
也就是在这一天,韩先楚似乎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特意让人请来一直给他理发的王春莲师傅,为他最后一次理发。理完发躺在病床上,韩先楚对家里人说:
“我死后绝不进八宝山,那里我不愿见的人。我要回红安,和敬爱的军长吴焕先,和无数的烈士们葬在一起。”
10月2日凌晨,韩先楚的病情突然恶化,医生整整抢救了8个小时,才让韩先楚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当天夜里,韩先楚醒来后开始大出血,不停地咳血、便血,弄得韩先楚很是烦躁。
当医生要为韩先楚插胃管时,韩先楚摇头拒绝,说自己已经准备死了。医生好说歹说,才让韩先楚接受将胃管插下,勉强睡下。看着病床上还没脱离危险的韩先楚,专家和医务人员纷纷落泪:
“多么好的司令员啊!可是科学却没有办法救活他了……”
就这样,血一直不断便出,止血、输血、增压,一整晚一直反复循环。
10月3日早晨,韩先楚醒来之后,将儿子爱平叫到身边,摸出一把抽屉钥匙交给他。抽屉里还有几百元钱,是韩先楚的全部财产。此时的韩先楚已经虚弱到说不出话,只能示意让儿子明白。
当看到爱平身后的卫平时,韩先楚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艰难地抬了抬头,指了指他那套叠得整整齐齐的军装。孩子们立刻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轻轻给韩先楚换上军装,将军帽端端正正戴在头上。
透过镜子,韩先楚看着自己一丝不苟的一身戎装,嘴角露出了一丝满意的微笑。
7点40分,韩先楚永远离开了人世。按照韩先楚的遗愿,他的骨灰送回了故乡红安,和家乡、和战友永远在一起。
对于红安,韩先楚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他生前就曾多次返回家乡,为改变家乡的落后,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60年代初期,当时正值自然灾害时期,韩先楚回到家乡后,看老百姓喝的是清水菜汤,啃得是葛根粉做成的粑,大人小孩一个个饿的皮包骨头,韩先楚难过地落了泪。
那一次,韩先楚在家乡住了十多天时间,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回到部队后,韩先楚将全家省下来的200多公斤粮票,全部寄给了家乡最困难的乡亲。
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每次回到家乡,或是家乡的同志来找他,他总要叮嘱他们要加倍努力工作,让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当时红安的农民都是在没有烟囱的灶上做饭,很多人因此熏伤了眼睛。韩先楚回乡发现这一情况后,就一家挨一家走访调查,动员大家进行改造。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大部分农户都改用省柴灶,有的还用上了沼气,基本结束了做饭烟熏火燎的历史。
有很多次回乡的时候,韩先楚望着光秃秃地山岭很是忧愁。他一方面请教专家,看红安适合栽种什么品种的树木;另一方面同当地领导实地调查,亲自到山上走走看看。
在韩先楚的关怀下,红安大量引进适宜生长的树木,很快告别了光秃秃的荒山。
1981年秋天,已经卸任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赶赴革命老区进行调研。在从红安县城回家乡吴家嘴村的路上,韩先楚执意坐在车的最前面,兴奋地给随行人员讲自己的往事。
吴家嘴是个很小的村子,车刚开进村口,村民们一下子就围了上来。韩先楚赶忙下车和乡亲们打招呼,在乡亲们的簇拥下缓步向村子里走去。
“祖宝!祖宝!”忽然,人群中传来急切地呼唤声,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边哭边从人群中向韩先楚挤去。“祖宝”是韩先楚的乳名,已经好多年没有人这样喊过韩先楚。因此,韩先楚听到后先是一愣,当看到老太太后,赶忙上前扶住老人,只喊了一声“秀姐”,就再也说不出其他的话,只剩下眼泪止不住地流淌。
韩先楚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上面有个比他年长5岁的姐姐。由于家中一贫如洗,韩先楚出生之后,姐姐就被送到别人家当童养媳。而韩先楚出生的时候面黄肌瘦,父母担心养不活,便给他取名“祖宝”,取辈名先祖。
1915年,韩先楚的母亲在生第三胎的时候难产去世,当时韩先楚还不满三岁。韩先楚的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懂事的姐姐在征得夫家同意后,将韩先楚接到自己身边照顾。
韩先楚姐姐的夫家生活也并不富裕,但姐姐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想尽办法让韩先楚吃饱穿暖。后来韩先楚成了开国将军,始终不忘小时候姐姐对他的养育之恩,将姐姐接到自己家中,像对待母亲一般照顾她。
姐姐因病去世后,韩先楚提出自己死后,要将骨灰葬于姐姐墓旁,永远和姐姐在一起。
除了姐姐之外,韩先楚小时候受到最多的照顾就来自同村的秀姐。尤其是父亲去世之后,韩先楚经常到秀姐家里小住。没想到一别这么多年,秀姐早已成了年迈的老人,韩先楚拉着秀姐,一边往村里走一边嘘寒问暖。
“祖宝,不认人啦?”正当韩先楚和秀姐说着话的时候,一个老汉扯着嗓门走了过来。韩先楚定睛一看,是自己的童年玩伴陈尊友,上去就是一拳。不一会儿,韩先楚儿时的玩伴都赶了过来,围着韩先楚问寒问暖,好不热闹。
来到自己曾经的住处,韩先楚招呼大家坐下,让警卫员给大家分香烟和糖果。紧接着韩先楚就开始询问乡亲们的生活情况,甚至小到厨房用的柴米油盐就全部问到。
当听说有的人家4口人只有一床被子,还有很多乡亲不得温饱时,韩先楚再次落泪,一个劲儿地说对不住乡亲们,然后让秘书了解登记乡亲们的具体困难,等回武汉之后再想想办法。
和乡亲们座谈之后,韩先楚又走家串户,亲自到乡亲家里走访,了解乡亲们的具体困难。逗留了三个多小时后,韩先楚就要离开家乡了,秀姐拉着韩先楚泣不成声,再三叮嘱他有空就回来,陈尊友也拉着韩先楚的手,说现在政策好了,下次回来大家就富起来了,让韩先楚放心。
归途中,韩先楚一句话都没有说。当天晚上,韩先楚让秘书通知兰州军区,给家乡人民调拨5万件旧军大衣,好让乡亲们过冬。当秘书问这笔钱从哪里开支时,韩先楚激动地将拐杖一扔,大声说道:
“没地方出,从我工资里扣,我死了,再扣我儿子、孙子的!”
回到北京之后,韩先楚为家乡的乡亲们继续奔走,解决农业用具、老红军烈士遗属等诸多问题,还将自己此次调研的情况,写成报告在政治局会议上作了汇报,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除此以外,韩先楚还自费请家乡的乡亲们到北京做客,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和他们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可惜的是,由于工作繁忙,再加上身患重病,韩先楚再也没能回到红安。
1986年,韩先楚病逝前半年,他想起家乡的植树造林,叮嘱秘书和夫人给家乡买些树苗回去,并表示自己死后要安葬在红安,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永远在一起。
如今的红安早已经摆脱了贫穷,韩先楚送给红安人民的青松绿挂,已经在红安的土地上亭亭如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