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8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陕西持续推出人社政策“组合拳”,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和兼职创新创业。据介绍,为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我省从激发活力、表彰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将科研人员创业的离岗期限由3年延长至6年,明确了离岗期间各项权利、福利待遇不受影响。近三年,陕西已有5000余名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
消息一出,微博上就炸开了锅,大量的网友风向一致:这就是承认经济形势差,承认就业环境不行了。
三年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然而去年年底,疫情结束后,想象中的“报复性消费”、“经济好转”等并没有如约而至,相反裁员潮席卷各行各业。
底层群体担心饭碗不保,中产群体担心房贷断供,富裕阶层担心资产缩水。工厂企业和互联网大裁员,房地产 、教培、门店、旅游业等纷纷倒下,存活的民营企业也在苦苦挣扎。如今,甚至连科研人员也要离岗再就业了!
但是危机中也蕴含着转机,不少网友表示,这项政策不错,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对有能力的人来说是个好机会。
然而,创业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科研人员创业路上困难重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宋延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整个群体来看,相比学院派,实战派在创业中成功的概率更大一些。
“实战派成功的概率更高,虽然其技术含量未必特别高,但它首先能够生存下来。”宋延林认为,其中的原因是实战派直接从市场来,而学院派一般的知识背景都是在实验室里,对整个社会的了解还不够,对市场也比较陌生。
学院派中特别有市场眼光的人创业成功的概率可能高一些。“市场眼光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创业需要由所从事的科学或技术研究很快地想到为一个产品进入市场实现盈利。
学院派如果能够成功的话,对技术的推动、产品的技术含量等都会比实战派高一些。其创业的起点更高,发展空间也更大。只要能跨过‘活下来’这道槛,在自己的角色转换之后,学院派的发展空间会比较大,但这个跨越是很痛苦的。”
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
科研人员创业就技术本身而言有两个“死亡陷阱”,第一是从实验室的技术到产品。
“实验室只要做出一个别人都没有做出过的东西就很兴奋,但你能不能每一次都把它做好,而且批量生产,保证其稳定性,这本身从技术上就是一个挑战。很多实验室技术本身的成功率不高,这样的话是没有办法投入工业生产的。”
而从产品到商品又是一个“死亡陷阱”。
“你可以将产品批量生产出来,但它在市场有没有竞争力也是个问题。因为市场并不是接受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而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这与消费人群的定位密切相关。而这个往往是技术人员考虑不太周全的地方。”宋延林说道。
创业积极性仍未被调动
对科研人员来讲,创业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其中原因,有如下几个。
①很多科研人员在观念中还是想在学术上有一番作为。
②很多科研人员还对创业的可行性有疑惑和犹豫。
③国家和地方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体现了国家鼓励‘双创’的导向,但每个科研单位在具体实施细则和保障措施方面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有可能成为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杜绝浑水摸鱼者
在政府公布的信息中,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在离岗期间,各项权利、福利待遇不受影响。那么,离岗期间发不发工资?发多少?如果各项福利待遇照旧的话,那么对于离岗创业人员有没有成绩上的要求和考核标准。
这些如果不考虑好,大概率会出现浑水摸鱼的人。政策的目的是鼓励成果转化,但是什么样的成果才能转化?这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也需要有相应的机构和部门能够做出评估。虽不能保证创业一定能够成功,但是不是可以把风险尽可能的降低呢?这种风险不仅仅是创业者的风险,还有政府的风险、社会的风险。
我们相信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是努力的,其成果也都是有价值的,但绝不乏浑水摸鱼的人存在,他们的缺乏价值、毫无意义的文章,即使获得转化,也是不转也罢。
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福利待遇不受影响,可以让更多的人才从体制内走向市场,助力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推动相关产业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鼓励体制内人员“下海”,既要给予必要的便利,也要有必要的“防火墙”设计,防止出现权力“旋转门”,把握好边界。
对于离岗创业,还可以有更多更完善的机制,社会也可以多一些包容。让各个领域的人才流动更加充分,才能激发更大的社会创新创业积极性。
撰文 | Anna.An
编辑 | Swagpp
版权说明:梅斯医学(MedSci)是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智慧、精准的决策支持,让医生与患者受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