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父母,你是否常怀歉疚?
是否经常会将父母言语中表达的不如意
归咎到自己身上?
最近,19楼app网友发帖
自己的女性朋友
背负着原生家庭带来的负罪感几十年
却不知该如何逃离……
原生家庭的“罪恶感”
19楼app网友@棉花***
最近一个女性朋友和我聊到她妈妈的婚姻。她说,从小到大一直有个困惑,就是为什么她妈和她爸每天在摔锅砸铁地打架但就是不离婚,每次她去问她妈,妈妈的回答都是“你不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
她成年了,她忽然想明白一个事:不是她作为孩子不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而是妈妈作为家庭主妇不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
现在爸妈老了,两个人都吵不动干不动了,亲戚朋友都和她说,你看还好当年你爸妈没离婚,现在多幸福。她的内心其实是崩溃的,因为家里常年的大吵大闹、摔杯破盏,小时候的她常在深夜里被玻璃杯爆裂的声音惊醒,因此神经总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直到初中寄宿第一天,当她躺在宿舍的床上,她才发现原来夜晚可以如此安宁,那是她睡的第一个踏实觉。
但是当她和妈妈说起往事对她的影响时,妈妈说,我们又没有打你,已经很好了。
妈妈的反应其实是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辈父母的认知——夫妻间吵架不会影响孩子。但是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间的吵架是不可预见的、激烈的、长期持续的,那么他们的孩子的应激反应系统就会持续被这种模式激活,这个系统就会变得过度活跃,产生过度强烈的反应,也就是敏感化。时间一长,会导致功能的脆弱性。
比如,有些孩子上课常常不能集中精神,有经验的治疗师会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切入,看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如何影响这个孩子。有些被贴上ADHD标签的孩子是适应不良。
在我朋友身上,除了比常人更敏感的应激反应系统,她还带着负罪感生活了几十年。因为妈妈说是为了她才没有离婚,所以她觉得她需要为妈妈的不幸福负责。
但是,这是一个谎言,至少是一个部分的谎言。妈妈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无法单独面对这个世界。无论是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还是个人的人格特质,妈妈不离婚的理由让一个孩子承担了她本不应该承担的“罪恶感”。
聊到最后,朋友说,我花了很多年去了解我的来处,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想明白我是谁,我的每个选择背后是因为什么,如此,我才能真的自由地活。
由原生家庭带来的负罪感,或者内疚、愧疚感,并非个别例子,在社交平台上输入相关关键词,可以看到不少网友的倾诉和求助。
楼主提到的女性朋友,将母亲在婚姻中的不幸福的来源,背负到了自己身上。有网友倾诉,虽然不是直接被母亲“甩锅”,但是妈妈言谈中的抱怨、焦虑、不稳定的情绪、哭穷卖惨都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可是母亲的所表达的孤单,又让网友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负罪感中——想要逃离,又觉得如此会非常对不起母亲……
此前,papi酱也在视频中分享了类似的经历,父母总是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表达“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如果不是为了你,我就……了”,主旨是将孩子的一切放在了人生的重心,听起来似乎是表达对子女的爱和付出,但其实会令孩子心力交瘁。
papi酱说,虽然知道父母想表达的意思是他们付出了很多,希望子女懂得并理解。但实际造成的效果并不是感动,而是一种负罪感,“我会觉得我父母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的”。为此,她也和母亲大吵过,但在吵架的过程中,她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作为女儿,只希望父母也可以活得开心,活得幸福,但开心和幸福的来源可以有很多很多。
有网友表示,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即便自己也已经为人母,但爸爸妈妈仍旧在不断牺牲自己,虽然他们没有明确表达这样的意思,但实际行动也让女儿倍感压力。
而网友期待中的,也是父母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没有谁是谁的枷锁,日子怎么样都是过,但是家人的健康开心是最重要的!”
也有博主提到,如果想要实现真正的精神独立,就要试图将自己从这种内疚感、负罪感中拉出来。“直面愧疚,破除负罪感的幻想,是精神独立的代价,也是摆脱原生家庭控制的必由之路。”
有网友分享自己摆脱负罪感的办法和感悟,如,不要试图拯救父母,如果感受到改变他们是件很困难的事,那就先专心疗愈自己;放下负罪感,不要主动承担父母“制造”的愧疚,从负面情绪中脱离出来;承认自己的不足,但是也不要忽略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不要在无止尽的内耗中消磨人生。
你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你觉得该如何处理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欢迎到评论区分享!
19楼(my19lou)综合整理自19楼论坛、小红书等
编辑:欧文
审核:INN LU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