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结合 投身革命
1930年,年仅29岁的杨开慧被捕身亡,几个月后得知消息的毛主席悲痛万分。在给同样丧失爱侣的友人李淑一的信中,主席以“骄杨”比喻妻子杨开慧,表示对逝去妻子的深深敬仰之情。
提起毛主席的第一位妻子,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杨开慧,她是一位受人敬仰的革命领袖,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的母亲,她与毛主席既是生活中相濡以沫的伴侣,更是革命道路上互助前行的亲密战友。他们年少时的相识也是一段佳话……
1913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早年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后又游历德国、瑞士,贯通古今、学贯中西。归国后,谢绝做官而从学,任职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是一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杨昌济十分关心有志进步青年,彼时的毛主席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常与萧子升、蔡和森等友人向杨昌济求教、讨论治学做人之道,探求救国救民之理。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聪明好学、思想进步,从小便立志成为有志之士。
青年毛主席常与友人一同前来拜访老师杨昌济,时间久了便与杨开慧熟识,两人志同道合,性格默契,在1920年结婚。思想进步的杨开慧对自己的婚礼提出了“三不”的要求:“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自由与毛泽东结合为夫妇。
那时的中国,与杨开慧先进自由结合的婚姻相比,更多的则是落后的没有选择权的包办婚姻。和下文毛主席名义上的原配罗一秀相比杨开慧是幸运的,她有开明的父亲,也读过许多具有开放意识的书籍,生活在一个充满包容自由的生活环境中。她得以选择自己的婚姻,且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事业。而一秀和中国当时千千万万的女性一样面临着不由自己支配的人生,默默地履行着社会要求她们履行的职责,度过牺牲自我的生活,她们是别人的妻子、母亲、儿媳……却始终不是她们自己。
反抗无效 被迫成亲
14岁的毛主席和大他四岁的罗一秀就曾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
罗一秀,又叫罗大秀,秀妹子。那时,农村的女孩子们大多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有一个乳名,一秀的乳名就叫“秀妹子”,一秀在家中姐妹里排行老大,于是就叫她"一秀"或"大秀"。罗家在韶山是当地有名的殷实大户,一秀的父亲罗鹤楼是位有些文化的富农乡绅,较为注重子女的教育,在那个年代受过教育的女子少之又少,但在父亲的教导下,一秀虽然是女孩儿但也能识文断字,十分难得。一秀不仅善于操持家务,且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非常喜欢这个能书会写,乖巧懂事的姑娘。再加上罗一秀的祖母毛氏与毛主席的祖父毛翼臣是堂兄妹,这门亲事算是亲上加亲,更合双方父母的心意了。
毛主席的父亲名叫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是一个克勤克俭、精明刚强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将毛家从贫农变成了富农,还自制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流通纸票,是韶山冲有名的财东。
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
有经商经历的毛贻昌希望毛主席能帮助他一同经营家业,继续做大做强。母亲也希望儿子能早日成家,传宗接代,过寻常安稳日子。14岁的毛主席极具反抗意识,反对被父母安排的包办婚姻。1907年,年仅14岁的毛主席难以忤逆深受封建思想观念的父母所下达的命令,不得不与大他四岁的罗一秀“结了婚”。
这段不被毛主席认同的包办婚姻,和那个年代其他大多数的包办婚姻一样,没有给双方带来任何关于爱情的美好。在美国作者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中,有这样的表述:“可怜的毛泽东呆若木鸡,……惊恐万分的新娘被揭去红盖头,像新买来的商品第一次接受检查。但是他绝不与这位比他大六岁的新娘住在一起,并发誓绝不碰她一个指头。”
毛主席曾对在陕北采访他的记者斯诺说过:“我的父母在我十四岁时就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人,不过我并没有和她一起住过——此后也从未有过,那时也根本不去想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