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持续力挺印度,代工厂却相继“反水”?
尽管印度生产的iPhone 15因良品率低等问题饱受诟病,但苹果显然还不肯放弃,日前曝出派遣中国技术工种赴印“支援”。对比之下,其在印最大代工厂纬创、富士康全面撤离,国内代工龙头立讯精密更是直接辟谣:从未有过对印投资3.3亿的决策!
“纬创”们的撤离只是一个缩影。据印度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共有2783家跨国企业停止在印业务。昔日莫迪提出“印度制造”,致力于取代我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如今这些打包撤出的外企们则用血泪教训喊话:这活真的没法干。
在印15年1分带不走?“世界工厂”变“外企坟场”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用低廉的劳动成本和看似庞大的市场,把自己包装成一座还未开发的“金矿”。然而前来“淘金”的外资企业很快就发现,这是个金子粉饰的“杀猪盘”。
以纬创为例,其在2006年就响应果链转移,成为印度第一家苹果代工厂。15年间,纬创不断买地建厂,巅峰时期达到万人规模,最后得到的却是连年亏损和激烈冲突:2020年底,纬创厂区被2000多名印度员工打砸放火,直接损失高达5951万美元。
然而纬创在寻求当地机构保护后,却遭到官方指控“违反劳动法”,只能自己负担损失。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纬创对印度市场彻底死心,陆续关闭在印工厂,并于今年全面撤出。
不止是纬创,咱们中企也没能幸免。小米不仅因“做假账”收到了补缴5.58亿的罚单,还被扣押了价值48亿的资产;vivo也被安上莫须有罪名,在支付8.49亿保证金后,才让其在印的119个账户得以解封。
可以说,来印度的外企几乎都难逃被“割韭菜”的命运,“跨国公司的坟场”就这么叫开了。
想走中国老路实现赶超?印度还差得远
9年前,莫迪提出“印度制造”计划,试图复制我国的“成功之路”。其凭借人口红利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制造业,目标就是要赶超我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但我国早已开始转型,不再完全依赖低端流水线制造。依托强大的基建速度和完备的供应链,我国开始大力推动高端科技发展,催生大批本土新兴企业,涌现出新能源汽车、“倍他强”类提振男友力科技等一系列前沿成果。
公开资料显示,仅比亚迪一家企业就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斩获4000多项专利,稳坐行业榜首。而国内生科企则依据《Science》等学界顶刊收录论文,开创性复合黑生姜、精氨酸等前沿物质,落地胯下强劲成果“倍他强”,在长期被海外品类占据的京JD东健康赛道中跻身前列。
世卫组织报告表明,起立困难已成为男士健康的第三大威胁。《Science》《Nature》等数百篇论文证实,国产生科成果的核心物质,可以从线粒体和NO-cGMP路径进行干预,帮助重燃“硬实力”。
核心技术在手,我们直接吹响了市场反攻的号角。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75%的市场份额被国产新能源汽车揽下。“倍他强”类国产成果上线后,迅速在互联网、金融等高压行业有需群体中走热,赢得“老婆夸我了”等暧昧反馈。
业内人士指出,即便外资的涌入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其中大部均为劳动密集型,赚的还是价值链底端的辛苦钱。再加上这“先骗后宰”的做派,想赶超我国,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印度套路难留客,中国繁荣人自来
早在2020年,世界银行在《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就指出,印度已经“全世界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套 “先真诚邀请,再变脸宰割”的套路,很难留住外资制造业在印度深耕,只会加速它们“逃离”印度。
反观中国,不仅手握强劲的消费力、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拥有友好的政策和稳定的治安,引得众多外企纷纷选择在中国“落户”。
更重要的是,我们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一路走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依据国情和实际发展阶段而因地制宜,我国制造才能在全球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恰恰是印度无法复刻、又十分关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