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35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他和下属着便衣在一座农家乐的庭院里,刚要落座,就听一农妇大喊:“你怎么敢坐那儿?你不想要命了吗?”大惊失色的康熙起身后,不解的看向农妇。
到底这农家乐里什么座位连康熙帝都不能坐呢?
公元1965年在康熙帝34年的治理下,削平三藩、统一台湾、抵御沙俄、并第一次打退了准格尔的挑衅。并在这一年重建了太和殿,为了宣传儒家思想,推崇汉文化更进了一步,为此紫禁城在过年的时候举行了隆重的庆典。
转眼到了公元1966年正月底,紫禁城里年节的红灯笼还没撤下,过完二月二龙抬头才算出了年。康熙身边的总管太监张鸿绪问道:“皇上,马上就要到二月二了,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登高望远好兆头,今年您打算去哪里踏青祈福啊?”
康熙回答道:“就去北郊山中的凌云峰吧,今年就不要大张旗鼓了,你叫着禁军统领和纳兰大人,咱们四个人着便装,其他你来安排。”
张鸿绪应答后便安排下去,除了他们四个便装出行,其余护卫皆分段暗中保护。
康熙35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中午,康熙和随从人员在凌云峰山脚下的农家乐里停下脚步,登山一上午的康熙此时略显疲惫,肚子也不自觉咕噜噜响,他对纳兰性德说:“咱们这次品尝下山野之味,听听百姓们的家常话吧。”
于是,康熙率先进入了草堂,朝着一位农家妇女说:“店家,来口茶水喝吧。”说着便自顾的坐在了主客的位置,身旁是一块黄绸布覆盖的牌匾。康熙正好奇想掀起黄绸布,看看是什么牌匾,此时农妇大喊:“你怎么敢坐那儿?你不想要命了吗?”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康熙被说的一愣又心中不悦,不解的问道:“为何我不能坐此位?”农妇答道:“当今圣上重视人才,今年马上就要到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了,我们这里会有不少书生经过,我请来万岁爷的画像,一来祝愿书生们金榜题名,二来也祝愿万岁爷能选到栋梁之才,让咱大清繁荣昌盛。”
康熙惊讶于一位农妇竟然能有如此家国情怀,他哈哈大笑道:“你这样说的话,这个位置今天还非我莫属了。”
农妇不解的埋怨道:“我说这位客人,你有几颗脑袋能掉,可不能以下犯上。咱们皇上得百姓爱戴,可是一位难得的明君,现在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都是咱万岁爷的功劳。”
康熙帝是越听越高兴,从这陌生妇人嘴里出来的夸赞之词,远比奏折里的褒奖更踏实有成就感。子民们对他的认可和崇拜,让这位千古一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康熙不再争辩什么,挪了一下位置,并叫来张鸿绪吩咐道:“待咱们离开后,赏赐此农妇黄马褂一件,表彰她温良恭俭的赤子之心。”
康熙的话让张鸿绪不由得露出了一丝微笑,他欣赏皇上能如此贴近百姓,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想法。张鸿绪深知,皇上此举不仅能增进与民间的情感联系,还能够鼓励百姓对朝廷的忠诚和爱戴。
农妇的担心很快就被康熙帝的亲切和慷慨所化解。她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威严的君王,而是一个平易近人、真心为民所想的皇帝。这一幕,也许未必能载入史册,却在在场的每一个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饭后,康熙帝并没有急于离开,而是与农家乐的主人及其家人坐下来,聆听他们的生活烦恼和小乐趣。他深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实际上是支撑着一个国家基础的生命力和活力。
此次的山野之旅,对康熙来说不仅是一次身心的放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不仅从中汲取了治国的智慧,还加深了对于民间疾苦的理解和同情。
当天,太阳渐渐西下,康熙帝和他的随从们起身告别。农妇及其家人跪地送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康熙帝不忍看他们下跪,连忙扶起他们,并且微笑着承诺会继续为民着想,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带去更多的安宁与富足。
随后,康熙帝和随从们踏上了归程。张鸿绪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着皇上的表情,他能感受到皇上的心情是如此的平和与满足。他知道,今天的这一切,将会成为皇上治国理念的一部分,也会成为他心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