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国锋同志是在毛主席去世后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他深知当时形势之严峻,阴谋集团蠢蠢欲动,对人民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华同志临危不乱,及时冷静判断形势,寻找最佳的“合作”伙伴,与叶帅、汪东兴等人一起筹谋对策,最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四人团伙”全部控制起来,人民政权自此得以巩固,不愧是毛主席选出的“接班人”。后来华国锋同志又成为军委主席,这时有两位高干表示出了担心,他们是谁呢?
从华国锋同志能够联系叶帅等人一起粉碎阴谋集团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头脑睿智的领导人,具有较强的全局观和预见性,并且深知自己的处境。华国锋同志是位在建国后成长起来的领导人,他拥有很高的领导能力,但在那些开国将领面前,他明显资历不足。在毛主席去世后,阴谋集团敢公然夺权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只把华国锋同志当作后起之秀。
华国锋同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及时联系叶帅等人共商大计,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诚意,只有精诚合作才能粉碎阴谋集团的计划。叶帅等人也非常欣赏华国锋同志的谦虚谨慎、稳重老练,因此他们与华同志一起与阴谋集团做斗争,并最后取得了胜利。华国锋同志后来担当起党政领导人得到了众人一致通过,但是在他出任军委主席时却有两位地位显赫的高级干部表示担心。
其中一位就是纪登奎。纪登奎是1938年入党的老干部,从资历方面来看,他与华国锋是同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领导,建国后华国锋在湖南一带任职,纪登奎则是在河南从事地方领导工作,后来得到中央的重用,在特殊时期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他也属于后起之秀,是毛主席晚年非常赏识的干部之一。
华国锋同志成为军委主席后,纪登奎当时主要负责的是领导中央宣传工作,按照很多领导人的要求,让纪登奎做好华同志的“铺垫”工作,大力宣传他在早期时的相关军事经验。中央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就是想帮助华同志树立起军队干部形象,利于他今后更好地开展军事主席工作,这一点让纪登奎产生了担忧。
纪登奎认为这种属于“过度包装”,改编山西民歌《交城山》就是其中之一,其改编的内容就是歌颂华同志早年的一些事迹,让百姓从歌声中了解到,华同志当年也曾是非常有能力的“华政委”。实事求是的纪登奎不支持这样的宣传工作,他认为华国锋同志当年只带过18名士兵,只是普通的领导干部,并不是主力政委,这样“过度包装”有失历史的真实性。
事实上,这也不是华同志的初衷,当时中央领导为了建立新领导人声望才做出的一系列宣传工作,想让他能够取得民众的了解和信任,只是后来的宣传有些过度而让一些高干的质疑,尤其像纪登奎这样敢说真话的领导干部,他直接就表示出了担忧。后来纪登奎被调离了原有的宣传工作岗位,但他不唯上只唯实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另一位表示担心的就是粟裕,他是军中地位显赫的将领,素有“战神”之称,能够位列开国大将之首足见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当时他担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那就是让军事科学院写几篇文章,其内容就是与华同志有关的军事理论学术研究,目的就是帮助华国锋同志建立军事权威,结果粟裕也不支持这样的做法。
粟裕是战争时期历练出来的将领,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做起,冒着枪林弹雨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将领,他的军功与战绩都是令人折服的,而不是别人帮助建立起来的军事权威。如果这样刻意地建立军事权威,让那些与粟裕一样从战争时期走过来的老将领们如何信服?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华同志还没有参加革命,这种非实事求是的做法,粟裕直接表示不同意,并且阻止了相关学术文章发表。
粟裕的意见也代表了很多老革命家的想法,人民政权之所以能得到巩固,靠的不是刻意的标榜,而是实事求是地正视历史,每位领导的政绩都是有目共睹。真正想树立起形象,也要从实事求是出发,尊重历史就是对每位领导人的最大肯定,毕竟人无完人,只要对党和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都是百姓喜爱的领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