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镇诗人
水皮杂谈 一家之言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CPI 只有 0.7%,M2 高达 12.7%,这是中国真实经济挑战的写照。
中国不断释放 60 年代以来的人口红利,扩大工业产能,向欧美出口廉价商品,从欧洲进口机械、日韩进口芯片、资源国进口石油铁矿石和大豆,通过贸易顺差积累外汇储备,购入美债、也就是从美国进口美元,这是 2001-2016 年全球化故事的核心。
贸易顺差需要中国央行发行货币,从而扩大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经由中国很高的货币乘数,形成畸高的 M2,从而推高了 CPI、PPI 和房地产在内的 to c,to b,to g 商品的价格,这是中国 1998-2020 中国资产价格上涨故事的核心。
2016 年,美国两党形成共识,与中国逐步脱钩。特朗普是商人,主要是加关税,打华为,效果不显著;拜登全面控审查 TMT, 要拉人打群架,还推动友岸外包,中美脱钩加速。中国大陆及 hk 对美出口份额大幅下滑,但是不少产业链还是通过东南亚、墨西哥转口,对中国影响不是特别大,对美国也不会输入通胀。
问题在于,中国不再买入美国长期国债,卖长买短、总体持续卖出状态;同理,日本、中东、俄罗斯也在不同程度上卖出美国国债。其背后的根因,有美国开着飞机撒币、肆无忌惮、从而国债价值降低的因素,也有俄乌冲突、美沙关系恶化的催化剂,当然也有中国推动去美元化的因素,综合因素导致美国利率市场抬升,股市、大宗商品、房地产一律飙升。
随着能源市场板块重组,美国实现了欧洲去俄罗斯化、自己面向欧洲出售能源的战略目标,CPI 上涨的一个阶段动力减弱;美联储加息达到几十年高位,也会压制通胀近一步上升;劳动力市场依然偏紧,是因为这是滞后指标,会缓慢滑落。
所以,下半年美国会回到老问题上:内生增长动力不足,预计潜在增长率在 1.5-1.7%。但是,债务高企,商用住宅、国债压力大,成为压制经济增长抬头的紧箍咒。
与之对应的,中国也面临增长的紧箍咒,包括前期的房地产透支、地方债务等中期因子,也包括人口、分配结构等长期因子,叠加短期外需不振的因子,中国潜在增长率被压到 5%为中线的区间,并逐步下移。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再通过出口输出通缩;同时,也无法通过资产价格提升的预期在国内形成新通胀,几乎 9x%的供给都相对过剩,只有资源、芯片等少数供给不足的产品例外。某种意义上说,经过 CPI、tob 资本品、房地产价格的三轮上涨之后,中国的通胀已经基本消失了,跟随经济增速上涨的劳动力价格涨速也必然减低,不少人甚至出现了工资下降的情况。经济高速增长、几乎所有人得利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基础货币并未放松情况下,M2 的快速增长只能说明两件事:第一,大量依靠投资,也就是 tob 和部分 tog 需求,在产能过剩情况下,新基建几乎是唯一蓄水池;第二,很多资金在银行系统空转,居民风险偏好也在降低,选择更多储蓄。
怎么办?做大资产包还是第一位的,直接融资和股权投资要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时代来临了;财富再分配是长期挑战,税收降低空间不大,需要显著提升底层收入,高端人群恐怕有区别对待。
但是,利率会近一步压低,通胀依然不会回来,这对资本密集的优质企业是好事,叠加与中东、俄罗斯关系因素,所以化工产业的大发展机会窗很大。
中国经济增速、广义通胀普遍低、供给侧过剩与需求侧不足长期存在,这将是中国在白银时代的基础假设,技术的陡峭升级也不断带来新挑战。
在图钉型社会,其它还好,如何保护大学生和底层普通劳动者就业,是一个相当难解决的问题。
国家主导,让底层工作者享有保持尊严的劳动权,是一项需要有大智慧的挑战。
当中国不再有通胀,很多问题其实更棘手了。
可能,和日本曾经经历的一样,我们到了重新创造和保留大量僵尸企业,以及灵活用工的时代,正如多年前写文章所说,研究美国、也要研究日本,在防风险和分配方面,主要是研究日本。
来源:能饮叕杯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