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说中国人在蒙古并不受欢迎,在蒙古的中国人,多多少少都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很多来自中国的公司,都在蒙古遭到过当地人的刁难,甚至有些蒙古的官员和警察,也会经常有意地找中国人的麻烦。
对于这个原因,网络上的一些分析文章说,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的强盛,蒙古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领域都出现了中国人,尤其是在矿产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几乎被中国人垄断了。蒙古人认为,中国人正在掠夺他们的资源,抢夺他们的饭碗,再加上一些中国人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导致蒙古老百姓对中国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一位曾经在外蒙工作过多年的中国老板,曾在网上发帖说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怪事。
这位中国老板的公司,有一次要在蒙古的东方省首府乔巴山采购一批办公用品,包括打印机、打印纸、墨盒等耗材,金额大约为二十万人民币左右。他们找到当地一家蒙古人开的商行,决定就在这家购买。
让这位中国老板感到惊讶的是,那位商行老板看到他们是中国人,居然不肯把东西卖给他们!
这位中国老板后来和蒙古的一些朋友提到这件事,蒙古朋友告诉他,的确有个别蒙古人从心底里认为:中国是一个被蒙古人征服过的国家,当时的中国比蒙古人低两个等级,但现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甩了蒙古800条街,一些蒙古人心里有点醋意,所以才会做出一些不友好的举动。
客观地说,像这样的蒙古人,在蒙古是极少数。实际上在蒙古,不论是官方还是普通老百姓,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中国人是蒙古人的朋友的。
从官方层面来说,仅在今年,就有两位蒙古领导人到访过中国。
2023年4月27日,蒙古人民党第一书记恩赫巴特尔,在中国主办的“当代世界·美美与共论坛”主论坛上致辞中说:“蒙古国有一句谚语,叫做‘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作为邻国,我们必须要坚持守望相助、共同发展。中国是蒙古国的重要邻国,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蒙古国外交政策的首要方针之一。”
2023年6月27日,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德尼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访华期间,蒙古将和中方讨论技术、铁路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合作,并将就中蒙跨境铁路项目与中方展开合作。
蒙古国位于亚洲北部,与俄罗斯和中国接壤,是一个被誉为“草原的明珠”的国家。它的历史,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建立了蒙古帝国,这也是蒙古国的最初雏形。之后,蒙古国建立了一个版图涵盖中亚和东亚大部分地区,也包括中国的庞大帝国。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后,蒙古的版图开始缩小。1691年,蒙古成为清朝的一部分。191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但中国一直不予承认,直到1946年1月,国民政府于这才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1949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主权地位。
中蒙建交62年来,两国关系取得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中蒙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中国已连续19年成为蒙古国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和贸易伙伴国。中蒙贸易总额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
一、
2013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驻蒙古共和国使馆原二等秘书孙一先著的图书《在大漠那边》。在书中,孙一先回忆了他在蒙古当外交官十几年的经历,并在书中多次提到一个事实:在蒙古,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都认为中国是蒙古人真正的朋友。
孙一先到蒙古工作的第一年,便遇上了一个奇冷的冬天。那年的乌兰巴托冬季平均气温都在零下35度以下,连续数天都下起了白毛雪,街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和车辆。
天寒地冻中,孙一先迎来了在蒙古的第一个春节。
按照惯例,每年的除夕,使馆都会举行一个联欢晚会,邀请一些在蒙古工作的人员和留学生代表,还有一些蒙古国的友好人士一起参加。晚会的节目也都是大家自编自演的,有激情澎湃的现代舞蹈、充满民族风情的长调演唱、幽默风趣的相声等等,使馆里充满了过年的欢乐,也让大家暂时打消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晚会进行到一半,使馆的锅炉工跑来报告孙一先说,由于天气太冷,使馆的锅炉热水管被冻住了,如果不及时修好,第二天就是春节,大过年的,使馆里几十号人就用不上热水了!
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孙一先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在场的人,于是带着一位姓王的秘书,去水管冻住的地方看一看。
到了院子里,孙一先傻眼了。原来水管被冻住的部位在一条又矮又窄的地沟里,要想修好它,必须要人钻到地沟里,想办法将冻住的地方化开。如果不及时化开的话,在那么冻的天气里,整条管子都会冻住,很有可能会使水管爆裂。
“将冻住的地方化开”说起来容易,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孙一先他们一没有相关经验,二没有工具,根本无法办到。怎么办?孙一先急得团团转,连耳朵冻僵都没有感觉。
干着急也不是办法,孙一先只好回到晚会现场,偷偷将这一情况向许文益大使汇报。许文益大使也很为难:当时已近半夜,在那种鬼天气下,上哪里找人来修呢?
二、
许文益大使的焦急,被参加晚会的几名蒙古人发现了。几人上前一问,才知道使馆的水管被冻住了。其中一名蒙古人说,他家里有喷灯,可以用喷灯来将水管的冰烤化开,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在这之前,他家里水管也发生过类似情况,也是用这个办法弄好的。
说完,这位名叫淖严的蒙古人便离开会场,开车回家去取喷灯。不一会,淖严便带着几个蒙古人回到使馆。原来这几人是他的几个儿子,是他特地喊来帮忙的。
到了使馆后,淖严的几个儿子提着喷灯便钻进水沟,去烤冻住的水管。由于水沟很矮,几人只能平躺在里面,用手举着喷灯工作,十分吃力。
孙一先记得,当时水管被冻住的地方很长,幸好淖严带了好几只喷灯过来,一个儿子拿着一盏,每人负责一段,全然不顾地沟外零下40度的严寒,和地沟里稀薄的空气,以及难受的姿势。
由于喷灯里面装的是一氧化碳,所以没一会,几个人都感到有些头晕。这时使馆的工作人员和另外几位蒙古人也听说了水管冻住的事,也赶来帮忙。
来的几名蒙古人见淖严的儿子们有些吃不消,于是主动钻进了地沟。孙一先他们想拦也拦不住,这些人都说自己在这方面比中国朋友有经验,中国朋友在边上看着就行。
四十多分钟后,冻住的水管终于通了。大家连忙把这些蒙古人拉上来,几人上来后,顾不上零下40度的严寒,一个个躺在地面上喘着粗气,有两个甚至都被一氧化碳德熏得有些迷糊了。
回到屋里后,许文益大使对几人表达了感谢,几名蒙古人却异口同声地说:自古以来,蒙古人和汉人就是好朋友,好朋友有困难,帮个忙是应该的!
三、
过完年后不久,中国驻蒙古使馆受蒙中友好合作社的邀请,去参加他们的牧民节。
蒙中友好合作社成立于五十年代,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蒙古国蒙中友好协会共同在乌兰巴托以西120公里成立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牧合作社。每年的牧民节,蒙中友好合作社都会邀请中国使馆代表前去参加。这一次,孙一先接受了这个任务。
就这样,孙一先乘坐蒙中友好合作社派来接他的车子,朝着合作社所在的地点驶去。
那天的天气很冷,一路上风雪交加,再加上去的地方位于草原上,基本没有修好的公路,只能治着之前车辆在草原上轧出来的一条便道上行驶,车子的速度也开得很慢。
孙一先回忆,那天的气温至少有零下35度,他只记得雪特别大,虽然车子的雨刷不停地刷,但前窗玻璃也只能刷出一个扇面形的雪洞。
开了大约三个小时,孙一先终于来到了蒙中友好合作社。令他感动的是,虽然天气那么冷,但农牧社的社长还是按照蒙古的传统,在很远的地方迎接他们一起回到合作社。看到老社长的胡子眉毛上都是冰茬子,孙一先的心里涌过一阵热流,也感受到了蒙古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走进合作社,老社长把孙一先让到离火炉最近的位置,又让人替孙一先端来热腾腾的奶茶。孙一先发现炉子里烧的不是煤而是牛粪,这些牛粪点着后冒着蓝色的火苗,一点气味也没有,感觉十分稀奇。
到了晚上,合作社在一个大蒙古包里,为中国的客人设下全羊宴接风。蒙古朋友知道中国人不喜欢席地而坐,于是在蒙古包里专门摆下了几张桌子,桌上摆满了马奶酒和烤好的全羊和其他一些蒙古族的食品。
社长端起酒碗对孙一先说:牧民节是蒙古人重要的节日,也是个吉祥的日子,中国使馆的同志来与我们共同迎接这个日子,我们非常高兴,请中国朋友干了这碗酒!
喝了这杯马奶酒后,孙一先也代表中国使馆向蒙古朋友表达了祝福,还代表使馆向合作社赠送了几件礼物:几箱北京生产的正宗二锅头酒,几条中华牌香烟,以及一些中国的丝织工艺品。
蒙古的朋友对孙一先带来的礼物十分满意,尤其是对几箱北京生产的正宗二锅头酒更是爱不释手。蒙古是一个爱喝酒的民族,尤其爱高度酒,中国的这种二锅头在蒙古特别受欢迎,甚至一瓶二锅头能换三瓶苏联进口的伏特加。
宴会上,老社长看到孙一先以前没怎么吃过烤全羊,于是耐心地向孙一先传授经验:先从哪个部位下刀,肉切得多薄,切完后还要沾一点韮菜花才更有味道等等。
和这些蒙古人相比,孙一先的酒量不算大,喝了两碗马奶酒,便感觉有点晕乎了。合作社的蒙古朋友看到后,于是又细心地端来一杯酸马奶,给孙一先解酒。
酸马奶端来后,老社长问端来的那个蒙古人,奶里有没有加糖?那人说没有加,老社长有些不高兴,数落那人说:中国客人以前没怎么喝过这种马奶,会对这个酸味不适应的,你快去给加点糖,这才是我们对待贵客的待客之道嘛!
四、
第二天,孙一先要回乌兰巴托了。合作社的蒙古朋友将他送了很远。大家一边走一边聊,老社长指着合作社的办公大楼告诉孙一先,这座办公大楼,就是1956年中国援助蒙古的技术工人建的,中国在那一年派了12250名中国工人前往蒙古,其中包括建筑工人9220人、农业工人2305人、工业工人725人,对于这些,他们非常感谢,也是不会忘记的。
这些中国工人到达蒙古后,几乎全部的蒙古国营农场和各省市合作社都来抢这批中国工人,甚至连离乌兰巴托2000公里以外的地方也来抢这些中国工人。老社长当时在一个很偏远的农场工作,他亲眼看到有几十个工人来到这个农场工作。
当时的蒙古,不同地区和企业部门执行的工资标准也不尽相同,有的按工人技术等级发工资,有的则不论工人技术等级高低,但总体工资都很低。再加上准备不足,中国工人的伙食非常一般,到期出现了有病无药治疗等诸多问题。但中国工人仍然任劳任怨,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所以从那时起,他就对中国人感到十分亲切。
回到使馆后,孙一先和同事们聊起这次参加牧民节的经过,同事们都笑话他少见多怪。三秘小毛说,蒙古普通百姓都认为中国是真正的朋友,对中国人大我都很热情,去年他去参加牧民节的时候,被蒙古朋友灌醉了,回来睡了好几天才缓过劲来。
事后,孙一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知道了仅在1960年,蒙古便向中国提出了一长串要求中国援助的项目清单,共计19项,约需2亿卢布。对于这些援助项目,中国采取包建的办法,基本“照单全收”,按照蒙方的要求给予了援助。
1960年5月周恩来率团访问蒙古期间,除答应贷款2亿卢布给蒙古外,蒙方还提出:“我们还有困难,现在技术人员需要量很大,还要增加1000多工人。”因此在之后的1960年6月14日,为了进一步做好援蒙项目的建设工作,国务院决定由交通部专门成立援蒙工程处,重点负责援蒙的基建类工程项目,并在1960年抽调派遣67名干部和639名工人赴蒙援建。
五、
没过多久,孙一先再次感受到了普通蒙古群众对于中国人的态度。
有一次孙一先和司机开车去库苏古尔省的伊赫乌勒公干,没想到因为下大雨,车子开到半路开翻了,两个人倒是没事,只是汽车的前玻璃被撞碎了。两人没办法,只好就近找到一家修车厂,想给车子换个玻璃。
没想到附近的修理厂,却没有孙一先他们开的车的这种前档玻璃。可孙一先他们必须要在当天赶到伊赫乌勒,外面又下着大雨,没有前档玻璃的车开起来不仅不舒适,更重要的是不安全。
修理厂的负责人听孙一先两人介绍了自己的身份,知道两人是中国人后,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找来了与孙一先乘坐的汽车外形相似的车子,把这辆车子的前档玻璃弄下来,然后按孙一先的汽车玻璃样式,现割现磨,费了很大劲,终于安装了上去。
看到这家修配厂的老板和工人们累得满头大汗,孙一先十分感动,握着对方的手不停致谢。老板笑着说:“你是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是应该的。只是有一点,给你换的这个玻璃不是百分百的密封,可能你们开车时会有点漏风,为了安全,你们一定要开慢点!”
现在的孙一先早已退休,但看到中蒙建交60多年来,两国关系取得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中蒙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中国已连续十几年成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孙一先仍然感到十分欣慰。
退下来的孙一先,仍然十分关心中国同蒙古的关系。当他听到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德尼在访华期间,公开表示要“重点发展与俄、中两大邻国的外交关系,重视发展与‘第三邻国’的关系时”,他兴奋地对记者表示,像蒙古这样一个小国,与两个大国南北为邻,期间还有过历史的恩恩怨怨、波波折折,但近年来中蒙两国领导人一直保持着频繁交往,甚至有更趋火热之势,中国和蒙古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参考资料:
环球网:《专访中国前驻蒙古国大使:中蒙人民需增进相互信任》
孙一先著:《在大漠那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