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流量包1分钱起,负载均衡7.3折起,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速来抢购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53年,夏天。

烈日炎炎,热浪翻涌,朝鲜半岛上却爆发了一阵响彻云霄的欢呼——历时三年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很明显,这是一场“2V2”的激烈战役,美国与韩国联手,中国则出兵帮助朝鲜。然而,多年后,美国前任国务卿基辛格却语出惊人,讲述了他眼中朝鲜战争的真相。

基辛格说,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是中国,但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而是苏联!

可是,从表面上,苏联根本没有参战,与这场战争几乎毫无瓜葛。

随着基辛格言论的发酵,历史的真相正慢慢浮出水面……

震撼言论:最大输家苏联

2011年,美国。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戴上眼镜,拿起手边的新书,满意的抚摸上书籍的封面,心中感慨万千。而这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基辛格。

曾经,他代表美国,叩响了中国的大门,为两国关系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淡出政坛后,基辛格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他为这本书起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名字:《论中国》。

基辛格满意的闭上眼,脑海中有关过去的画面一幕幕浮现,最终定格在了一场特殊的战争之上。

他知道,只要这本书出版,那么这场战争势必会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开重重迷雾,让后世重新审视这场战争。

这场让基辛格心心念念的战争,就是1950年开打的朝鲜战争。

众所周知,朝鲜战争表面上是韩国与朝鲜的对抗,实际上却牵动了几个国家。最终,美韩战败,中朝获胜。可是,基辛格却认为,这场战争另有胜负。

简单来说,中国是唯一的赢家,可美国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凄惨,这场战争唯一的输家,竟然是高高挂起,置身事外的苏联!

这个奇怪的论调,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

其实,中国是朝鲜战争的赢家,这句话并不难理解。

基辛格指出,尽管中国没能帮助朝鲜半岛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但是,在这场战争里,中国收获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全新的国际形象。

过去,在许多西方国家的认知里,中国始终是温和、妥协与懦弱的,因此可以随意欺凌。但是,面对战争的威胁,新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将不惜任何代价,动用强硬的武力,保卫国家。

上世纪50年代初,中美实力差异巨大,可尽管如此,中国依旧以极为恐怖的意志力,震慑了美国。

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中国新生的烙印,中国的军事威信由此确立。一场朝鲜战争,实际上构建了中国在亚洲不可撼动的中心地位。

从这种角度上来说,中国不仅赢得了一时的胜利,更为往后的辉煌崛起扫清了障碍。

而另一边,美国也并非一事无成。

纵然韩国未能统一朝鲜半岛,但美国履行了自己对盟友的诺言。在这场战争里,美国对韩国的倾情付出,被所有盟友都看在眼里,实际上加强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秩序。

更重要的是,在停战协议签署的那一刻,朝鲜虽然获得了短暂的喘息,但整体实力依旧被大幅度削弱。

往更深一步说,无论是朝鲜还是韩国,都元气大伤,而朝鲜半岛的分裂,实际上避免了新的大国崛起,也给美国介入亚洲事务,提供了最好的借口。

直到今天,朝鲜战争的影响力仍在持续,美国将一只脚踏入了朝鲜半岛,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再想让美国离开,便要耗费巨大的心力。

对于中美这两个大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基辛格均给予了肯定。唯有苏联,令他蔑视不已。

基辛格甚至毫不留情的说,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斯大林成为了战争的最大输家。

那么,基辛格为何要这么说呢?

追根溯源:苏联的目的

其实,基辛格之所以这么说,原因非常简单。在他看来,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如意算盘全部落了空,堪称一事无成。

在了解苏联的目的之前,我们不妨先聊聊苏联与朝鲜战争的关系。

苏联看起来与朝鲜战争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这场战争与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联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军队公然越过三八线,标志着半岛战火的全面升级。而这条三八线,就是美苏谈判的产物。二战末期,美国担心苏联会趁着对日作战的机会,占领整个朝鲜,所以与苏联商量,划定了一条临时的分界线,这就是三八线。

苏联同意了美国的要求,可无比荒谬的是,朝鲜半岛的人民对此完全不知情。等到朝鲜半岛意识到三八线的重要性时,战争的号角便已经吹响。

因此,朝鲜战争在本质上是美苏冷战的副产品,苏联要对这场局部热战负一定责任。

更何况,苏联在战争尚未开始的时候,就没有像表面的那样置身事外。

苏联这么做,主要有两个目的。

苏联的两个目的,一个指向美国,而另一个则指向了中国。

首先,苏联希望借助朝鲜的力量,削弱美国。

此前,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面对中国的新生,美国的反应并不算激烈,至少没有搬出武装力量,强行干涉中国内政。于是,苏联动起了小心思,斯大林认为,美国或许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朝鲜。

而金日成,也可以如法炮制中国的成功,扩大朝鲜半岛的共产主义力量。

但是,在这一点上,斯大林的判断完全错误。在美国心中,中国与朝鲜并不能画上等号。中国是天生的大国,美国深知,中国体量巨大,一旦动用武力,势必会引起世界级的大战,美国经不起这样的消耗,也拦不住中国。

可是,朝鲜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国。

美国有自信,能够摆平朝鲜,自然不怕动武。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已经失去了遏制中国的机会,所以美国才要牢牢抓住朝鲜。

美国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利用朝鲜扰乱亚洲,但苏联的目标太过宏大,希望朝鲜能成为掌控半岛的共产主义政权。两者的难易程度完全不同,苏联自然无法如愿。

另外,苏联还有一层盘算,就是挑拨中美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始终在催促毛泽东出兵,还慷慨承诺,会给予中国军事援助。苏联就是要通过战争让中美两国彻底对立,并且在关键时刻,成为中国的救世主,增强中国对苏联的信赖。

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恰恰相反。朝鲜战争后,中苏关系反而逐渐变得微妙起来,出现了裂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裂痕越来越明显,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与此同时,中美关系虽历经波折,但还是走向了正常化。时间冲刷了仇怨,两国不再彼此敌视,而是将互惠共赢放在了首位。苏联的精心谋划,成了一场笑话。

单从计划上来看,苏联似乎也做了周全的部署。可是,苏联为何会失败,在这场战争中一无所获呢?

寻找原因:朝鲜战争里的苏联

苏联的一败涂地,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只想着收获,不愿意付出。

苏联嘴上说着支持中国与朝鲜,但实际行动却令人感到极其心寒。

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极其困难。相比之下,苏联实力强大,国库充盈。但是,苏联在战争里没有为中国分担一分一毫的战费,反而坚持以贷款的形式援助中国。

简单来说,那些苏联供给的武器弹药,都不是无偿的,而是要还的。苏联不仅要本金,还要收利息。最重要的是,苏联提供的武器,也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当时,为了确保战争顺利推进,保护本国领土,中国特意派出了代表团,前往苏联求助,希望苏联能够给中国支援一批新式武器。

但是,在谈判的过程里,苏联始终顾左右而言他,不愿意明确表态。最后,苏联还是没有慷慨解囊,有不少枪支在战场上连枪栓都拉不开,影响了中国军队的作战。

面对苏联的态度,中国表现的相当有骨气。既然苏联要钱,那中国便不会赖账。战争结束后,中国咬着牙还清了这笔战争贷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对待朝鲜的态度。

中国也给朝鲜提供了援助,而且这些援助都是无偿的。甚至,中国还节省了出了一部分开支,帮助朝鲜战后重建。

除了在战费上吝啬外,苏联在外交上甚至出现了背信弃义的离谱行为。

中国加入战局后,朝鲜战争局势逆转,美国的力量减弱。在这种关键时刻,中国决定乘胜追击,一举击败美军。

于是,中国找上苏联,希望能够两军协同作战。当时,中国空中力量尚不发达,只能拜托苏联出动空军,而中国专门负责地面部分。

斯大林听完了中国的计划,满口答应,在外交层面与中国达成了一致。但是,让中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十万陆军出动后,斯大林却单方面反悔了!

最终,苏联只派了很少一部分空军与高炮部队前往战场,而且没有参与正面作战,只是驻扎在后方,执行掩护任务。

这样一来,美军便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在敌机的狂轰滥炸里,中国军队吃尽了苦头。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苏联这时候竟然通过外交手段,联系上了美国。

在明知中国参战的前提下,苏联通过驻东京代表团直接与美国对话,向美国表明了态度。苏联宣称,苏联绝不会插手朝鲜战争,也不会派出任何军事人员前往朝鲜。现在不会有,未来更不会有。

苏联说的这些话,无异于给中国从头到尾泼了一盆凉水。而苏联的诉求,是为了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让美国转移注意力,不要一直盯着苏联。

而苏联政府内部,也在为朝鲜战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对于斯大林的举动,苏共中央政治局里的不少委员都持反对态度。翻阅赫鲁晓夫的笔记,可以明确感受到这一争执。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局势对中朝极为不利。于是,赫鲁晓夫等人向斯大林提议,希望能够派出苏联的远东军区司令奔赴朝鲜,帮助中朝作战。

可是,斯大林一听,就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而他的态度,甚至令赫鲁晓夫都感到迷惑不已。

对此,斯大林其实自己曾有过解释。

1952年,斯大林接见了印度驻扎在苏联的大使,在两人的谈话中,斯大林曾透露,苏联真正关心的东西非常少,实际上只有两件。

一个是苏联自身的安全,另一个是苏联的缓冲带。而这条缓冲带,由对苏友好的国家所组成,是苏联的坚实后盾。

在苏联看来,中朝不可能因为这件事与自己翻脸,更何况苏联也出了一部分力。而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朝鲜半岛距离苏联其实有一段距离,无论战火怎样蔓延,都影响不到苏联本土。

正是出于这种自私而现实的考量,苏联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了奇怪的摇摆。

但是,最终的结局也说明了一点,苏联或许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算计到最后,所有东西都落了空。

历史的真相,总是如此令人唏嘘,当苏联站在岔路口进行选择时,或许一切都已经注定。

参考文献:
1、陈朗. 朝鲜战争背后的苏联投机主义探讨[J]. 新丝路(下旬), 2019, (12):254-255
2、刘子靖.苏联与朝鲜战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3期).
3、段顺林. 朝鲜战争中中国与苏联的合作与分歧[J]. 湘潮(下半月), 2013, (9):5-6,19.

内容分享:
【腾讯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流量包1分钱起,负载均衡7.3折起,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速来抢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