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毛主席写给当时担任长沙中学语文老师李淑一的一首词。
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是李淑一的挚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也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但是,两个人都在革命期间不幸牺牲。
所以,为了关怀和抚慰对方,毛主席写下了这首《蝶恋花》,字里行间都是对妻子与故友的深情,同时也可以看出,杨开慧烈士在伟人心中占据着十分独特的地位。
杨开慧
1950年,很长时间都没回到家乡的毛主席,便委托儿子岸英替自己到韶山看一看,并特意嘱咐他要去妈妈墓前祭拜一下,顺便去看望外婆,也就是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老人家刚好要过80大寿。
但是,就在大家祝寿的时候,老人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让你爸爸寄回来100元钱,我要还债,可以吗?”这是怎么回事?
向振熙老人
秘密返乡
湖南湘潭韶山冲,是生养一代伟人毛主席的地方,这里留下了他许多难忘的记忆:夜校的从教生涯、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建立、两个弟弟也从这里走向革命……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毛主席一直没有机会,也很久没有回乡看望过亲人,到这个时候已经整整22年了 。
而且不久之前,在韶山的堂弟毛泽连还给自己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韶山一个多月没有下雨,春耕根本没办法进行,粮食成了大问题。
这就让毛主席的心中更加惦记了,于是他决定,派大儿子毛岸英代表自己前往韶山看望大家,并考察实地的受灾情况。
当时新中国成立还没一年,湖南也是刚刚解放,国民党特务仍旧会时不时跳出来搞点事情,所以为了安全,中央决定毛岸英的这次返乡为秘密出行。
汪东兴和李银桥等人专门为此做了细致的安排,首先,行程要完全保密,途中要有安保和记录人员,这些全部交给了湖南省委负责。
李银桥
另外,因为岸英很早就离开家,韶山又是革命老区,语言交流上难免会有不便,所以陪同前往的人中必须有熟悉情况的当地人。
安排好一切后,毛主席又把儿子叫在身边嘱咐了几句:
“不能在乡亲面前摆架子,到地方了就要抛弃交通工具,走路去,见到长辈就要叫,这次回去正好也到长沙去一趟,去给你妈妈扫扫墓,外婆刚好也是80大寿,你替我送上些寿礼。”
然后,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个袋子递给了岸英,继续说:“这是我攒下来的一点稿费,遇到谁家有困难了,就帮一帮。”
毛岸英接过钱说:“您放心吧,我肯定能和乡亲们成为家人,爸爸,你有什么话需要我带给妈妈吗?”
毛主席听到这句话后,神色一愣,随后变得有些伤感,好像自言自语的喃喃道:“我很怀念你妈妈啊。”
你爸爸还欠我的钱
因为杨开慧的家就在长沙,乘坐火车刚好可以到达,非常方便,所以毛岸英就决定先去板仓看望外婆,并给妈妈扫墓。
当火车到达目的地后,已经是5月25日的晚上了,所以一行人只能先在招待所休息一晚,毛岸英却是激动地睡不着觉。
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叫醒了其他人,带着毛主席的信和礼物就前往了外婆家中,结果刚一出门,就接到了通知。
省委交际处在接到命令后,马上就组织安排了一场小型宴会,既是为老人祝寿,又是给岸英接风。
毛岸英听后马上严肃地说:“我这次返乡其实算是私事,主席多次嘱咐我不能麻烦政府,摆架子,我这才刚到地方,你们就让我犯错误!”
但是老人已经在路上,饭菜也已经做好,没办法,毛岸英只好按照原价进行付钱。
很快,外婆向振熙和舅舅杨开智就被接到到了交际处,老人只是抬头看了一眼,便认出了岸英,并颤颤巍巍地说:“岸英,岸英都长这么大了。”
想当年杨开慧牺牲后,正是外婆承受着丧女之痛,听从组织的安排,千里迢迢将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送往上海的毛泽民身边。
毛岸英也赶紧上前和舅舅问好,并且亲切地握住了外婆的手,俗话说血浓于水,岸英和外婆这么多年没见,交流起来竟没有任何的障碍。
在寿宴上,毛岸英把信和礼物递给外婆,向振熙也问道:“你父亲还好吗?难得他还记得我。”
岸英回答:“他很好,这次回来,父亲还特意要求我去看看妈妈,到时候还要舅舅带路啊。”
杨开智
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岸英又表示,家中有什么困难和需要的,尽管提出来,自己回北京后告诉父亲。
外婆听后,有点不好意地开口了:“能不能让润之寄来100元,我得用来还债。”
这番话让毛岸英有些想不到,老人接着解释,原来,在五四运动后,回到湖南的毛主席想要办一所“文化书社”,用来传播新思想,却奈何没有启动资金。
向振熙听说后,便拿出了丈夫杨昌济的丧葬费支持未来的女婿,还不够,她就又托人借了100块银元,毛主席并不知道这件事。
毛岸英知道真相后也犯了难,虽然父亲给了自己稿费,但是那些大多是要支援韶山人民的,现在如果多出来这一大笔支出,到时候可能就不够用了。
可是欠债还钱也是必须的,何况还耽搁了那么久,毛岸英只好向陪同的湖南省领导借了钱交给外婆。
岸英在回到北京讲起这件事后,毛主席赶紧又拿出一笔钱还给湖南省政府,后来每年也要寄钱回去。
向振熙90寿辰的时候,毛主席照旧送来贺信,还专门另外寄给了杨开智夫妇200元,让他们替自己去买礼物,或者是直接交给老人。
向振熙老人也算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照,在1962年11月15日安然离世,享年92岁。毛主席在悲痛中发去悼信:“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深情可见一斑。
结语
寿宴结束后,毛岸英就和舅舅一起到了杨开慧的墓前,他一边对妈妈诉说着自己的想念,一边像个孩子一样啜泣着。
离开长沙之前,一家人还在一起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外婆坐在正中,慈祥的微笑,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外孙十分满意。
但是,上天就是不愿意让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局,就在祖孙两人见面后的仅仅五个月,岸英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年仅2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