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就随时跑路”,都说做大生意的人要有大格局,曾经拿侨胞、台胞、港澳同胞这个噱头成立三胞集团的袁亚非,就是凭借着独到的生意经取得了“南京首富”的头衔。
可是今年二月底,关于三胞集团全资子公司被法院清算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由此南京首富袁亚非惨遭了滑铁卢,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那么一直被称作翘着“杠杆”发财的袁亚非,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家致富的故事?如此有着时代记忆的集团,为何一步步走上了破产的道路呢?
难以被挽回的悲凉处境
位于江苏南京市的宏图三胞成立于2000年,此公司可以说被董事长袁亚非寄予了厚望,多年期间牢牢抓住信息化特征,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大型企业集团。
从今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宏图三胞的门店已经覆盖了200多个城市,2022年荣获的“零售创新大奖”更让人看到了它一片光明的大好前景。
可是这所有的荣誉在今年彻底轰然消散了,2023年2月28日,一封《民事裁定书》送到了宏图三胞的手中,其内容就是被债权人申请了破产清算。
据悉宏图三胞的债权人为上海配电商贸有限公司,给出的清算理由就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甚至宏图三胞已经明显丧失了清偿债务的能力。
很快南京中院就进行了受理,根据一系列的调查发现,宏图公司确实存在资不抵债的状况,一时之间这则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颇具国民度的宏图三胞无疑市场占比极高。
要知道宏图三胞在2010年时就已经风头无两了,在京东及各大平台还未崛起之际,它就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电脑零售市场,关于“买电脑到宏图三胞”的口号,几乎是众人皆知的。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之后牢牢占据市场的宏图三胞因为电商的崛起而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就连电脑数码产品零售的优势也被浪潮冲击得荡然无存了。
实则在2018年宏图三胞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所有的业务都基本处在了停摆状态,多家门店陆陆续续的关闭,更让宏图高科的利润持续下降。
从2018年开始,宏图高科的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一直是负值,期间发生的股价连续低于1元的情况,一直让该公司处于退市的边缘,撑到2023年才偃旗息鼓,也算是实属不易。
实则在2018年三胞集团就曾出现过资金链断裂的情况,部分金融机构要求提前偿债的行为,一度让袁亚非感到焦头烂额,无可奈何之下还曾将南京新百94%的股权进行了融资。
可是这也只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据媒体报道三胞集团当年的总债务就达到了600亿,直到2021年中国华融江苏省分公司的介入才算扭转了局面。
当时华融以“纾困资金方”的身份为三胞集团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可是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三胞的核心业务全都面临着大规模的萎缩和倒闭,根本没有办法逃出破产的窘境。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宏图三胞的造假行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2017年开始就虚构了677笔销售业务,所涉及的金额一度高达上亿资产。
除此以外,宏图三胞年度报告中所呈现出的重大数据,也通通存在未被披露或遗漏的问题,显然宏图三胞被制裁,那么三胞集团也肯定难逃追责。
果不其然在前者被处罚以后,证监会就对三胞集团进行了警告,不仅让其责令改正,而且作为三胞集团董事长的袁亚非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宏图三胞被破产清算,很多人也在感慨一个时代终将落下了帷幕,但若是谈到它为何会如此迅速地淡出企业舞台,恐怕主要原因还得在创始人袁亚非的身上。
紧抓时机创业,轻松打下“江山”
对于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来说,豪宅和豪车就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作为三胞集团创始人的袁亚非也不能免俗,毕竟他是可以与阿里的马云、万达的王健林相比肩的人物。
凭借着独到的头脑和手段,袁亚非一直坐拥着“南京首富”的名号,同时他也是江苏最早开上迈巴赫的风云人物,这个事实就让他与很多成功人士拉开了差距。
若是着眼于他的发家史,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有钱也是应得的,毕竟人家有那个头脑和谋略。
袁亚非可以说是一个自身约束力极强的人,出生在军人家庭的他从小就跟随父亲辗转各地,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业,他反而渐渐的有了一颗想要成功的心。
南京对于袁亚非来说是一个十分具有独特情感的城市,这也是在父亲退休以后他愿意留在那里一展抱负的原因,1987年大学毕业之后他就被分配到了雨花台区审计局工作。
1990年可以说是袁亚非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被分配到了雨花台区的一个小镇上当代理村长,关于他发表的那篇《对一个种粮大户的调查与思考》,就是在此期间写成的。
在代理挂职锻炼期间,他发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都渐渐地对土地没有了热情,这也让他认识到了无数人都在想尽方法的往上走,以求谋得更好的生活道路。
那么如此一来中国的粮食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关于这个思虑他在发表的文章当中一一进行了阐述,由此便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一跃成为了区委办公室秘书。
可是在政府部门工作并没有让袁亚非感到自在,早在当代理村长时他就想着为自己谋另一条道路,加上那时很多人都选择了下海,袁亚非便决定投身这个大潮流当中。
1992年他主动辞去了工作,开始在南京的珠江路上租了个小店铺,主营业务就是卖电脑和一些科技小零件产品,可起初经营的难度一度让他感到力不从心。
好在他肯吃苦,渐渐地便摸清了当中的门道,决定利用“杠杆原理”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发展,说白了就是拿手里1000元的资金,从别人那里购得1万元的货品。
当然他利用的就是中间的时间差,一旦回笼资金到手以后他不仅能够一分不少的将钱补上,而且还会赚的盆满钵满。
“那就随时跑路咯”,后来当他成功以后无数人问他,如果从别人那里购得的货没有卖掉应该怎么办的时候,他总是半开玩笑的这么说道。
显然袁亚非和很多做大事业的人一样,有着十分鲜明的性格和敢想敢做的品质,独到的手段和头脑也注定让他能够逐渐跻身上流社会。
短时间内袁亚非在南京就小有了名气,2亿资产的获得更让他为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可是那时的他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时刻思考着如何扩大自己的生意链。
1993年的袁亚飞已经拥有了11家店铺,可是他思索以后发现自己的店铺都是零散的,于是关于打造中国超级连锁品牌的想法就此诞生了。
1993年袁亚非靠着自己人脉的帮持和资金的供应,一举创立了三胞集团,在逐渐掌握了市场运营手段以后,很快就在与上游供应商议价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为了扩大公司的规模,袁亚非费尽心思的将自己的生意链铺设到全国各地,在其巅峰时期上海、浙江等市场中,关于袁亚飞的名字一时备受关注和热议。
与此同时袁亚非看重的不只是产业链的供应,也时刻注重公司在标准化服务上能否独树一帜,之后严格且新颖的公司服务更是成为了形象标签。
2000年以后袁亚非简直到达了人生的巅峰,在外人看来他就是妥妥的一个人生赢家,可不料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被自己一手创造的公司却逐渐走向了颓废的局面。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公司的失败也恰恰是源于袁亚非当初一直信奉的“杠杆原理”,这个疯狂的创业者因为狂妄和贪心逐渐走下了“神坛。”
人心不足蛇吞象,终因贪心遭反噬
如果说前期“杠杆原理”对于袁亚非来说是成功的法宝,那么后期则成为了他商业帝国不断扩张的手段,可也正是由于这番执着反而让他毁在了这个上面。
1998年南京市国有上市公司宏图高科崭露了头角,可是六年的时间不到实际控股人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将其转股给了三胞集团和关联方。
袁亚非成为上市公司的实控人以后,也是宏图三胞体系诞生的开始,为了扩张公司的影响力和自己的生意版图,他便开始肆无忌惮的向银行贷款。
主要做法就是贷到款以后,就开始不断瞅准时机收购各类大型企业,之后便凭借着自己的“资本天赋”将其重新进行包装,不久一个新的上市公司就出现在了市场之上。
如果对袁亚非较为关注的话会发现,原先比较单一经营科技方面生意的三胞集团,如今的领域是越来越宽了,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养老、百货和医疗等各个方面。
随着收购的推进,袁亚非也越来越感到得心应手,将公司包装上市以后再质押股权,从而贷款的行为,长达几年时间一直是循环往复的。
袁亚非本人更是赚得盆满钵满,在2015年时就跻身了胡润富豪榜上的第37位,在短短的一年以后就以400亿资产向前行进了五名。
值得一提的是,袁亚非还曾与香港的李嘉诚做成了一笔生意,当时他花费了24.8亿元从他手里买下了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南京核心商圈的拥有更加让袁亚非感到自狂了。
当然三胞集团收购的也不仅仅只是国内企业,像英国老品牌百货福莱莎和麦考林等均有涉及,可这并不意味着疯狂的收购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真正让袁亚非扩展生意链脚步停滞的时间是在2017,因为从那时起国内企业的贷款政策就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无法进行高额贷款就没有办法让三胞集团继续实施“杠杆原理”了。
可在此之前,三胞集团已经从加拿大收购了一家专门生产治疗晚期前列腺炎药物的公司,当初付出的金额高达了8.19亿美元,这无疑让三胞集团出现了负债的情况。
根据后来的财报数据显示,该集团的负债规模当年就已经达到了611亿元,本以为利用“杠杆原理”能够将负债持平,可政策的更改让袁亚非没有办法实施策略了。
所以综合来看,三胞集团多年来肆无忌惮地扩张,实则是玩火自焚的行为,一次亏空将带来无休无止的负面连锁反应,这就如多米诺牌倒塌一样根本来不及阻止。
袁亚非多年来的“短债长投”策略更是在走极端,往往他在注重上市公司数量的同时,却并没有意识到被收购的项目是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产生回报的。
或许某些上市公司从重组到盈利,能够给袁亚非带来一时的周转资金,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谁又能保证每次投资都能够得到相应且及时的回报呢?
甚至当袁亚非的经营理念被爆出以后,很多人都认为他并没有完善的运营公司的能力,因为盲目收购的行为,仿佛更加佐证了他当初的成功只不过是赶上了时运罢了。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毕竟一个经营者看重的应该是长远且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袁亚非收购的所有濒临破产的公司价格的确是便宜,但后期包装和运营的成本却是一路飙升的。
所以袁亚非善于运作资本,但是并没有将经营带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当中,若他没有那么贪心只注重在一个领域发光发热的话,或许也不会让自己一手创下的成果毁于一旦了。
想必宏图三胞被清算,也会给三胞集团带来极大的损害,或许处在风口浪尖的袁亚非会对此进行反思,是时候重新考量一直所信奉的“杠杆原理”是否应该进行调整了。
同时从袁亚非在顶峰逐渐走向颓败的过程也能发现,贪得无厌地去谋求牟利只会落得个适得其反的下场,只有脚踏实地的去摸索和创新,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商场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