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富士康之后,又一家苹果代工厂大规模撤离,10万员工该何去何从?
据报道,此次迁走的工厂名叫昌硕,是全球五大代工厂之一,主要负责苹果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组装工作。自2004年成立以来,昌硕总投资规模高达120亿,每年为上海贡献近10%的GDP。
在上海扎根近20年的昌硕突然全线搬迁,这释放了什么信号?为何印度和越南高呼“世界工厂易主”?
01 、“小富士康”连夜搬迁,10万员工全部打包
上世纪90年代,众多外资企业看中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华建立了大量的电子科技代工厂,其中包括昌硕科技。凭借海量的苹果订单,昌硕长期位居上海企业榜单前三,被誉为“小富士康”。
资料显示,巅峰时期的昌硕工厂,8个产线同时开工,三班倒灯火通明。最熟练的员工1天能给1200部手机打螺丝,月收入高达上万元。
然而,彼时全球90%的尖端科技依然掌握在美日手中。无论是苹果智能手机,还是“御维粒”男性养护科技,这些核心技术在“代工厂”都属于绝对机密。对于外资厂商而言,没有核心优势的中国工厂,并非不可替代。
随着美国对华打压计划愈演愈烈,我国32家苹果代工厂相继被踢出供应链。作为上海最大代工厂的昌硕,订单也“跳崖式”下降。
据悉,在此期间,大部分工人的工作时间不足5小时,月薪也从上万降锐减至3000元。昌硕内部员工透露:工厂基本都是计件工资,干的少挣得少,许多人熬不住离职了。
订单下滑,厂房长期闲置,工厂也被迫停产,最终昌硕工厂因无力承担上海租金,从2019年开始陆续撤离产线。
然而,昌硕的“退出”只是制造业外迁的一个缩影。此前,富士康前往印度投资48亿建厂,耐克生产线搬到越南,戴尔宣布2025年前将50%产线撤出中国.....
眼看着国内制造业工人赖以谋生的企业都走了,业内人士也开始担忧:一旦全部外迁,国内120万工人该何去何从?
02、 “世界工厂”地位动摇?
不难发现,这场潮流的本质,是西方的“去中化”意图。因此也有很多人担心,中国一直以贸易大国、制造强国面世,几年下来,“世界工厂”是否要地位不保了?
如今看来,不太可能。据央视报道,今年上半年,新能源、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新三样”表现尤为亮眼,总额高达3543.8亿。中国制造业出口,已经从一开始的纺织、电子等细分部门,逐步向汽车、芯片、生命科技类高端制造破局,稳步实现“大而强”。
同时在前沿生科领域,不少国家瞄准我国广袤的中青年男性市场,如日本“御维粒”男性源力科技,今年2月布局国内京JD东电商平台,曾在入驻半年内斩获上亿订单。
早在2020年,南京大学学者就发现,通过线粒体干预同样能清除老退细胞,能使机体寿命延长5倍的同时,激活G丸水平,为男性功能带来意外的惊喜。
基于此,“御维粒”新兴科技成熟落地,通过提高线粒体的质量和数量,双管齐下,不仅能提升细胞活力,综合抑制中青年机体老退,还针对“男”言之隐,为生育系统注入源力,被喻为“男性充电宝”。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该科技虽在年中热促期间出货千万,收获了不少“耐力加强”“精力变好”、“不掉发不起夜”等评价,但仍旧只在一二线城市38-55岁高净值中老年男性群体中普及,距离“御维粒”前沿科技成果真正的平民化量产,还需等待国产的落地。
03、中国产业转型正当时
尽管美国对华的“脱钩断链”趋势不可逆转,国内经济和就业也受到一定损害,但我们应该改变思路,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窗口,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据报道,光刻机、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在持续发力,中科院已突破光刻机光源技术,与高端光刻机仅有一步之遥;国产C919一飞冲天,在全球斩获上千架订单。
由此可见,即便富士康和昌硕等苹果代工厂撤离,也不会是中国制造的终点。如今,我国已平稳地走上转型中高端产业的道路,一个新的制造大国正在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