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风口出现,“大叔们”这次竟成了“香饽饽”。
8月京東电商数据出炉,一款国产“青春丸”,凭借与“长寿科技”、“补充精力”等概念挂钩,8小时跑出320万成交额,跻身同类榜首。相关人士透露,80%被国内35-60岁已婚男性买走,并且二三线的消费者也在不断涌入。
一边被质疑是“智商税”割韭菜,一边又被抢购至断货,“青春丸”胶囊的走红,成为近两年消费市场的一大怪象。但这背后,似乎也暴露出了这些已婚男性的“隐匿”需求。
01:回溯寿命20年,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根据公开资料披露,上述国产成果名为“益生浩”,是我国近几年生物领域兴起的新兴科技产物,主要成分为β-烟酰胺单核苷酸。声称可对细胞活性、线粒体等多方位进行干预,进而减慢变老进程,让机能状态维持在良好水平。
资料显示,虽然该类物质就早在美、日等发达国家走俏多时,但其进入中国市场后,却一直存在不小争议。绝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回溯寿命20年”这个夸张的说法,是否属实,究竟来自何处?
调查后发现,该物质最初被哈佛生物研究所的Sinclair教授发现。其发表在《Cell》子刊上的研究显示:在其作用下,22个月大的实验鼠(约等于人类58岁),细胞活性、线粒体、等数项关键指标回溯到了6个月大的水平,换算到人体上,相当于“年轻了20岁”。
凭借这项研究,Sinclair教授还选入《时代》杂志当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百人”名单。
上述物质凭借小鼠实验走红之后,东京大学、清北等高等学府也相继展开了研究。更是召集了35-65岁男性志愿者,开展人体临床试验。之后发布于《Cell》《Science》等权威期刊的研究结果显示:志愿者的一系列生理指标,也开始向青壮年靠近。
科研塑造“金身”,其在消费者心中可信度得以逐渐加深。而国产技术的突破,使益生浩类落地成果的价格一举降至原来的5%,更加剧了其市场的火爆。
02:国产出手,暴露已婚男性隐匿需求
此前,其核心物质在德国试剂网站Sigma,一克的报价就高达22641万,一瓶更可达百万;不少人都表示:“比黄金都贵!”并且提炼难度也极高,百万制品的提纯度也仅仅只有30%左右。多年内只能在富豪群体“游走”,难以向大众普及。
近几年,我国科学家潜心钻研,一举打破传统方式的桎梏,创新生物转化方式,不仅提炼难度大幅下降,纯度也高达99%,价格更是只有原来的5%。京東商智数据显示,国产“益生浩”自面世以来,半年达成千万成交,其中超96%的评价都是围绕着“精力变化”、“体感年轻”等主观感受。
市场走热的同时,另一细节也被“意外”披露。相关数据显示,其80%用户为36-59岁男性为主,已婚者占比超过75%,并普遍具有“高收入、高学历”的特征。甚至更有一王姓老板,一夜下单29次。
其背后原因不难猜测。根据《中国男性健康调查》显示,我国有约7成男性自40岁以后,时常感到焦虑、难以定心。更伴随着精力下降,失眠、掉发等问题,加之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力不从心。
所以他们似乎没有更多地耐心等待,“万一有用呢,到了这个年纪也不在乎钱了。”在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下,不少人都愿意为年龄和健康焦虑买单。
03:市场规模超千亿,一时走红还是长期爆发?
中信证券发布的历年报告中称:自2018年国产落地,3年内就已经形成了51.06亿市场规模,至2025年更有望突破千亿蓝海。
中年男性对年龄和健康焦虑远超出预期,但与市场的“狂热”不同的是,学界对此却异常冷静。
尽管目前有多轮临床研究数据支持,但实验普遍存在样本较小且无对照组的问题,只能证实其存在一定潜能,是否真的能从根本上逆转衰退,仍需更进一步大规模的实验数据及市场检验。
所以,这把“火”能否持续蔓延还有待考究,业内人士也表示:面对此类新兴产业,需以更谨慎的态度对待,切莫盲目冲动。
究竟是一时走红还是长期爆发,相信未来时间会给我们正确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