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财政关系到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房价到教育,从医疗到环保,从交通到文化。地方财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那么,我们的地方财政是怎样的呢?它是如何获取和使用收入的呢?它是否符合我们的期待和需求呢?
一次性的收入
卖地是地方财政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到了5.4万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近四分之一。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土地出让收入甚至占到了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卖地是一种一次性的收入来源,它不能持续不断地提供资金支持。而且,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和昂贵,卖地也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和风险。
卖地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很多土地被开发商拿下后,并没有及时开发建设,而是用来囤积或者炒作。这样就造成了土地闲置或者低效利用,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合理的财政之本
虽然收税是地方财政最正常的收入来源之一,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税收收入达到了20.7万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近八成。在一些经济发达或税制完善的地区,税收甚至占到了公共财政收入的九成以上。
虽然有人认为,收税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社会福利的基本职能和义务;也有人认为,收税是一种合理的财政之本,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会契约;但也有人认为,收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规则。收税需要合法合规。
税收制度需要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能随意设立或取消税种,不能随意调整或变更税率,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征税范围。而且,税收征管需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标准,不能滥用职权或滥施暴力,不能徇私舞弊或徇情枉法。
收税需要公平合理。税收制度需要体现纳税人的能力和贡献,不能让富人逃税或少缴,也不能让穷人多缴或无法承担。而且,税收分配需要体现地区和群体的需求和权益,不能让发达地区或优势群体占尽便宜,也不能让欠发达地区或弱势群体受到忽视或歧视。
辅助的财政之源
罚款虽然是地方财政最次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罚没收入达到了1.2万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不到两个百分点。在一些治安混乱或执法严厉的地区,罚没收入甚至占到了公共财政收入的几个百分点。
虽然有人认为,罚款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权威,惩治违法违规行为;也有人认为,罚款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和威慑效果;还有人认为,罚款是为了教育和引导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和遵纪守法率;但也有人认为,罚款是为了给自己和同僚找个发财的门路,利用职权和手段,随意开罚单和收钱。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不能否认罚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罚款是一种辅助的财政之源,它既可以补充财政收入,又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但是,罚款也不能滥用或者滥收,它需要遵守一些原则和规则。罚款需要有法律依据和依据。罚款的标准和范围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超出或者低于法定限额,不能随意变更或者取消。
而且,罚款的执行需要有证据和程序,不能凭空或者武断地判定违法行为,不能随意扣押或者没收财物。罚款需要有公正性和合理性。
罚款的和对象需要符合事实和情节,不能针对或者放过特定的人或者群体,不能因人而异或者因地而异。罚款的金额和方式需要符合比例和效果,不能过重或者过轻地处罚违法者,不能损害或者侵犯合法权益。
结语
地方财政需要摆脱对卖地、收税、罚款的过度依赖,转向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财政模式。地方财政需要优化土地管理制度和机制,减少土地出让数量和频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价值。地方财政需要完善税收制度和机制,增加税收来源和结构,提高税收公平性和透明度。地方财政需要规范罚没制度和机制,降低罚没比重和强度,提高罚没合理性和监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