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1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和尤-泽登巴尔主席在北京签订了《中蒙边界条约》,由此也标志着两方经过多年的谈判,终于迎来了一个最终的结果。

但归根结底,这项条约的签订于我国而言是十分无奈的,因为自古以来蒙古国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只是后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而逐渐被其他国家侵犯、控制乃至占有。

那么,蒙古国究竟因为怎样的历史渊源而脱离了中方呢?让中蒙渐行渐远的幕后推手又是谁?中国最终又是否收回了领土呢?

中蒙打破障碍,八年谈判终得结果

1962年12月26日,周总理、贺龙等党内人士参加了一场重要会议,而与之会谈者是蒙古国方面的代表,其中就包括尤-泽登巴尔主席,以及部长会议副主席尼-扎格瓦拉尔等人。

此场签订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蒙两国经过长达八年的谈判,终于在边界问题上迎来了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同时两方的关系也被扭转到了另外一个层面上。

从古至今,无论是哪个国家对领土主权的完整都十分看重,并不存在将其拱手让人之说,可是在某一历史时刻,中方却因为国力的不足而曾痛失过许多领土。

尤其是清朝后期,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之下,一条条不平等条约陆陆续续诞生了,而一直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蒙古国就是在那时被割让了出去。

毕竟蒙古国与中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中国成立之后首当其冲被解决的,也正是这个曾因为国力衰弱而不得不被划让出去的领土。

对于国家领导人而言,外蒙古的流失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痛,新中国建立以后原本被侵占的土地陆续收回的乐观局面,更为我方争取流失的蒙古领地提供了十足的动力和信心。

但与其他收回的固有领土不同,外蒙古的独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哪怕是新中国政府也无法轻易改变这一点,当时中方着眼的重点则是在中蒙边境问题之上。

当时中蒙领土争端最为突出的当属贝尔湖,这个位于蒙古国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地点,虽自古以来都归属于中国王朝,可蒙古国自始至终都不承认这一点。

蒙方坚定地认为贝尔湖及其周边地区的归属一直备受争议,毕竟在历史上它曾被多个政权控制,虽然有元朝和清朝,但一直以来都是不明确的。

就这样原本同为一体的中蒙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各持己见,多年期间为了达成拥有的目的,更是不止一次的产生矛盾和种种冲突,两方的关系也一再跌入冰点。

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那时蒙古国背后有“金主”撑腰,但从1954年与其展开谈判之时,中方一直从历史层面给出一系列充足的证据,这是经得起任何国家去推敲和考证的。

不可否认的是,贝尔湖地区曾经确实被国外的一些殖民者给占据过,但也仅此而已,关于贝尔湖的主权一直就没有出现过在中国手中丧失的情况。

可是蒙古国的领导人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在他们眼里所谓的和平谈判也只是一场“时间游戏”,直到1962年才算逐渐迎来了缓和的局面。

1962年的中国局势已经逐步趋向了稳定,无论是现代化武装体系还是外交方面的种种进步,都表明中方在踏着时间逐步呈现出了势不可当的发展速度。

所以蒙古国看到此种局面,也逐渐在边界问题上呈现出了松懈的态度,并最终在北京与周总理握手言和,签订了迟到了八年的《中蒙边界条约》。

可若是站在大格局方面来看待这个条约的话,会发现中国收回的领地其实甚微,满打满算我方最终得到了4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更多的领地依然被蒙古国牢牢地攥在了手中。

不过收回的土地面积虽小,但对中蒙而言也算解决了纠缠了整整八年的边界纠纷,这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也为中蒙两方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友好的基础。

只是每次想到原本独属于中国的贝尔湖被一分为二时,对于国人而言依然会感到有些痛心和无奈,毕竟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就连整个蒙古国原本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和蒙古国,颇深的历史渊源

中国和蒙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早在1206年铁木真尊号改为成吉思汗时就产生了,那时好战的成吉思汗凭借强大兵力,逐渐吞并了金朝、西夏等建立了大蒙古国。

从今以后其势力一直扩展到了西亚和北亚地区,虽然主体政权没有进行过全方位的分割,可是被成吉思汗占领的领地也都由子孙分封统治了。

直到1271年之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才决定将整个国号改为大元,短短十年时间不到就将国都迁到了燕京,并一举攻下了南宋,从而实现了统一中国的目的。

这也标志元朝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之后也一直没有停下过扩张领土的野心,但根据之后发生的元日战争以及元爪战争来看,元朝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时,一直未达成扩张目的。

所以这也间接导致了元朝中期的政权,因扩张战争的发生呈现出了动荡的局面,甚至连皇位也更迭频繁,这也是元朝政治始终没有在历史图景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原因所在。

后期的元朝更是呈现出了颓废局面,尤其是元朝晚期农民阶级反斗争的爆发,更揭示了后期政权的腐败以及权臣干政后,所难以调和的民族矛盾与阶级对立。

直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瞅准了时机,一举率军攻克元大都,并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元惠宗更是落荒而逃,只不过北逃之后依然在使用“大元”这个国号。

虽然没能一举剿灭北元,但明太祖朱元璋也已清楚元朝已经难成气候,直到1402年蒙古大汗鬼力赤的叛变,才直接导致了北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自此以后蒙古便散落成了许多部署,最被人熟知的是漠南蒙古,也就是人们口中经常提到的科尔沁部,其次还有喀尔喀蒙古和莫西蒙古等。

所以对于蒙古的讨伐,是明朝建国初始就被首先考虑的问题,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为了军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明长城,后来明成祖朱棣更是五次亲征,大力驱赶蒙古势力。

之所以说是驱赶,主要原因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蒙古虽然被分散了但其势力依然不可小觑,那时对明朝的北方边境依然具有一定的威胁力度。

到明朝中期的时候,蒙古不同部署便不再选择坐以待毙,主动对明朝的西北边境发动了袭击,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就让明军伤亡惨重,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打压。

自此以后明朝和蒙古各部落之间,也拉开了长久的时战时和局面,直到1571年明朝政府才开始放下了对立态度,转而与漠南蒙古达成了“隆庆和议。”

这也就意味着漠南蒙古是对明朝俯首称臣的第一人,之后两方之间进行的政治交往与贸易经济往来,更表明了此种局面对双方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有了这个开端蒙古各部落也开始纷纷效仿,科尔沁部在1624年就成为了后金的藩属,真正让蒙古各部彻底臣服于朝廷的,当属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以后。

1636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蒙古各部考虑到发展前景而全部愿意放下手中的武器,清朝更是顺水推舟将其一举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当中。

因此综合来看,蒙古国当初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无论是被迫被军力降服,还是之后自愿成为朝廷的藩属,其根本实质就是归中国所有。

本以为此种归属情况一直会长久的持续下去,可这一切在1911年12月1日戛然而止了,因为那时外蒙古突然宣布了独立,之所以会形成如此状况,还得提到沙皇俄国在幕后所做的手脚。

沙俄怀有分裂野心,中蒙最终分道扬镳

清朝的步步退让,曾造成了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原本归属于中方且有着重要战略价值的领地,也成为了别国争夺的对象,沙俄正是争夺大军中的一员。

从宣统三年开始,库伦活佛封建主带领外蒙古,就曾在库伦郊外召开过多场秘密会议,讨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让外蒙古逐步走向“独立”的局面。

其实归根结底外蒙古的“独立”,也是从根本上分裂祖国完整的行为,之所以会如此则是沙俄给予他们的庇护和支持,只不过沙俄的保护行为也只是想要达成吞并中国领土的目的罢了。

那时清朝虽然国力衰弱,但外蒙古想要“独立”的想法依然不容易被达成,可偏偏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给沙俄和外蒙古的一些野心勃勃之人提供了一个契机。

“利用中国南方革命制造困难”,这是俄国代理外交大臣尼拉托夫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所表达的言论,显然沙俄已经产生了以强硬手段为外蒙古闹“独立”的想法。

果不其然,辛亥革命的爆发让清朝的统治迅速走上了瓦解的局面,本就摇摇欲坠的政权呈现出了更加颓废的情况,在这关键时刻外蒙古王公便开始调兵遣将,与俄国哥萨克双双联手了。

1911年12月1日,库伦办事大臣衙门被围得水泄不通,外蒙古王公正式通知清政府要实行自行保护,以后将正式成为大蒙古帝国。

其实自行保护的背后,也只不过是躲在沙俄的羽翼之下,在沙俄的步步诱惑之后,外蒙古于1912年与其签订了《俄蒙协约》和《商务专条》,单方面的让“大蒙古国”粉墨登场了。

而沙俄下一步的目的也是昭然若揭,无疑是想要拿着俄盟之间签署的协议,来迫使北京政府承认这个单方面被达成的结果,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俄国外交大臣就与中国驻俄公使摊牌了。

“中国万难承认《协约》,蒙古为中国之一部分”,面对着沙俄的步步紧逼,北京袁世凯政府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第一时间作出了此番回应。

可是长久的交锋下来事情还是出现了转变,1913年11月中国与沙俄签订的《声明文件》和《声明另件》,表明虽然中方保留了对外蒙古的宗主权,但也被迫承认了外蒙古的“自治。”

另一方面沙俄在外蒙古也得到了特殊的地位与权力,自此以后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的控制权,俄国都有了干涉的名义,实则那时中国对外蒙古持有的宗主权,也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

但是沙俄的野心又岂能止步于此,1915年6月签署的《中俄蒙协约》更表明俄国对华侵略的扩张行为又一次获得了成功,凭借手段将外蒙古限制在了“自治”的范围之内,以供己方拿捏。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南京国民政府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存在,所秉承的态度一直是模棱两可的,哪怕在策略上也是“拖延外交”的主张,也就是说始终没有承认其具有合法性。

可是二战的结束,又让中国的国际形势呈现出了另一番局面,从而彻底让中国放弃了寻机收回外蒙古主权的想法,1946年1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文告一经发布,外蒙古当局可谓是喜出望外,毕竟这是他们多年想要达成的“愿望”,当时的苏联更是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只是中国自此以后便彻底失去了外蒙古的主权。

所以主权的丧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会成为一种无言的痛,万般无奈之下才会与蒙古国展开了多年的领土谈判,而这也是中国当时能够做出的最大改变和收复的决心了。

因此综合来看,外蒙古的一步步流失的确让国人感到心痛,这不仅仅是别国野心扩张所带来的改变,更是中国当年国力的衰弱而造成的辛酸现实。

包括1962年收回的贝尔湖看似土地很少,实则已经算是中方能够争取的最大利益了,毕竟现实因素摆在那里,唯有采取现有方法收获最大利益才算是实在的。

同时从这段历史当中,更能让无数国人明白国力衰弱究竟会呈现出一个怎样的无奈局面,“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无论放在何时都是适用的。

或许也正是因为过去的中国曾受到过很多不平等对待,如今才能呈现出更为辉煌和瞩目的成就,一步步改变、一步步提升,相信曾经的无奈当下也都化为了动力,中国的未来也定会熠熠生辉。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内容分享:
【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