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赣州预制菜入小学事件引发了社会热议,当地一中央厨房给学生统一配送的盒饭不仅质量差配送速度还很慢,一些学生直到下午才吃上饭,有的吃了还拉了肚子。预制菜行业的未来发展情况如何,进入学校会否常态化?很遗憾地告诉大家答案可能不是你们愿意听到的。
第一,预制菜获国家发改委点名,将是未来餐饮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预制菜早已有之,方便面可能是最早的形式了,之后出现了半成品、自嗨锅等,这几年发展势头很猛,大有与外卖并驾齐驱的感觉。
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通知,其中提到“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充分体现安全、营养、健康的原则,提升餐饮质量和配送标准化水平”。
最高层级的通知中提到了预制菜并明确发展路径,这意味着预制菜行业将是我国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相关企业甚至会获得扶持与资金支持。
如何挖掘潜力、扩大市场呢?进入校园无疑是一条很好的路。
学生数量繁多,每年除了寒暑假外的工作日几乎都在学校吃午饭,供应量多且稳定,你说预制菜行业怎么可能会放过这片沃土呢?何况还能打着国家支持预制菜发展的名号与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谈判。
第二,食堂成本越来越高,学校资金不足,急需寻找替代方案。
先说一件我正在经历的事情。坐标上海,我的孩子刚上小学,周一至周四中午吃的并非学校食堂烹饪的饭菜而是餐饮公司配送的盒饭,唯独周五的炒饭是食堂做的。
每天的伙食标准是一大荤、一小荤、一蔬菜、一个小蛋糕,原来12元一顿,今年涨至15元一顿。
以上海的物价来说15元真吃不到什么,光是食材成本差不多就要这些钱了,算上人工成本、水电煤、锅碗瓢盆购置费用等肯定是超过15元的。可即便如此不少家长还嫌贵,在大家的惯性思维里学校食堂是国家贴的。实际上并非如此,食堂经费独立核算,国家用于补贴九年至教育的经费不能挪用至食堂,这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借补贴学生伙食之名利用食堂搞贪腐。
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个最浅显的道理在哪都能适用。学校没有经营餐饮的人才与经验,在经费有限、部分家长不愿意按市场价支付学生伙食费,于是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一些学校食堂被曝光卫生环境差、食物发霉变质的新闻。
为了规避风险、节约成本,由专业配餐公司提供餐饮服务成为了当下实际中的可行解。配餐公司一般采用中央厨房烧制模式,形成标准化流程加上大规模供餐可以将单份盒饭的成本压得很低,15元一份扣除所有成本后还能有利润可赚,这是学校食堂不可能做到的。
以上两点便是预制菜未来极有可能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出现的原因,产业发展上获得国家支持、现实中有实际需求。
不过,家长们却不买账。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这是中国家长长期以来最基本的信念。不少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保证孩子的营养达标,预制菜早已被贴上了含防腐剂、无营养、运输途中无法保鲜等不良标签,家长们怎么可能接受给还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食用的事实呢?
冲突由此产生,如不及时化解问题未来恐将衍生出更多的矛盾,这可比医患关系紧张要严峻、难处理得多。
在我看来预制菜进学校问题并非无解,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学生预制菜与传统预制菜的区别。
传统预制菜的保鲜周期很长,有的甚至达到了一年,要说里面没有防腐剂是不可能的。配餐公司需要使用新鲜食材制作盒饭,相当于是学校食堂的延伸,食物是当天采购、当天烧制的,绝不能将预制菜料理包加热后再配送至学校。
配餐制可能是无法逆转的潮流,所以家长、学校的监督重点要放在配餐公司的选料上,防止原材料是可以保存很久的预制菜料理包。
第二,在产业成熟、制度健全前暂缓进校脚步。
相比于传统餐饮业预制菜仍处于发展初期,产业不成熟、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是老百姓最担心之处。学生不应该成为扩大行业发展的垫脚石与试验品,入校前一定要谨慎。
预制菜行业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国家标准,餐饮公司提供的产品原料好不好,是否安全,营养价值如何无人知晓。需要制定科学的标准,健全制度保障,做好产品质量把控,各级部门对各个流程做好监督,之后再考虑是否有大规模进入学校的必要。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