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位于上海内环的融创青雲壹号交付。
在交付前的沟通会上,疑似项目总的现场负责人,与业主们发生了激烈争论。
融创负责人情绪失控,大声狂吼道:“我TM天天在这里擦屁股、扫雷。”
当业主质疑这是本职工作,这位负责人直接破防:“我已经几个月没发工资了!”
如今,暴雷后的融创完成了项目交付,但业主显然并不满意。
随着股价提升和重组加快,逐步走出至暗时刻的融创,需要解决新的难题了。
01
交付问题, 506户业主何去何从?
2021年购入融创青云壹号的业主们,可能很难想象会遭遇目前的各种问题。
业主们发现整个项目的交付品质,与融创当初宣传的“豪宅”相去甚远。
作为上海内环的千万级豪宅项目,加上彼时融创强大的影响力,大家的期待是很高的。
可惜融创业主的期待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首先,融创青云壹号的车库,毫无豪宅的感觉,甚至远远不如很多刚需项目。
其次,项目绿化数量锐减,品质更是一降再降。
原本宣传中的的高大灌木变成了低矮植被,甚至几棵树都不翼而飞了。
至于宣传时候所谓的“等闲区、文华园、融乐汇、运动汇”,绿植景观都变为了光秃秃的地砖地,长椅或石凳也找不到了。
最让客户难以接受的是,作为融创宣传的“豪宅品质”项目,运动场竟然不是塑胶地面,而是黑色沥青刷蓝色漆。
后知后觉的业主才发现,一期合同中并无沥青跑道条款,二期合同中却偷偷加入了此项条款,在两期共用的区域玩偷天换日,这让业主十分愤怒。
另外,同一个项目的高层和洋房,甚至遭到了融创的区别对待。
前排洋房的楼梯都是贴砖交付,但高层楼梯做工极其粗糙,地面凹凸不平、台阶破损、墙面脏污。
高层甚至还有楼梯断裂,防火门使用丙级等不符合规定的地方。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融创青云壹号交付后,业主们发现入户大堂、外墙、大门等,存在大量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506户内环豪宅业主,正在与融创方艰难交涉中。
02
昔日顶流,何时走出阴霾?
两年前的青云壹号,是上海内环的顶流楼盘。
高达10.5万/平的售价,加上融创鼎盛期的品牌号召力,青云壹号项目的热销毫无悬念。
2021年1月,当时积分摇号还未实行,237套房源1044组认购,认购率高达440%。
2021年7月,二期269套房源410组认购,入围分高达71.99分。
2021年,是属于融创上海的高光时刻。
那年融创高居上海房企销售排行榜榜首,力压招商蛇口一头。即使是暴雷后的2022年,仍然在上海市场排名第4名。
2021年,也是融创集团的巅峰时刻。
这一年融创以5677亿的销售额位列第三,距离万科仅一步之遥了。
这两年暴雷后的融创日子不好过,孙宏斌在盘活资产的同时,正在走出融创复活新模式:
金融机构出资+融创自主操盘
大家熟悉的上海外滩董家渡项目,融创与中国华融、以浦发银行牵头的6家银行组成的银团、中信信托达成融资合作,项目得以重新启动。
融创也付出了惨烈代价,股权占比从100%下降至10%,但好歹还有操盘权,至少可以养活部分团队。
9月以来,一系列刺激政策出台,融创迎来了巨大转机。
随着纳入沪港通,融创股权融资功能开始恢复,股价连续翻倍。
融创北京壹号院开盘,单日认购超56亿,刷爆地产圈。
政策的持续出台,对仍有优质土储在手的融创,无疑是重大利好。
目前融创的土地储备里,一二线城市的总占比高达66%。
加上债务重组的持续推进,种种迹象显示,融创已经度过最黑暗的时刻。
但这次青云壹号的交付,对融创在上海市场的形象,显然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对于融创来说,可能需要思考在保交付的同时,如何能够“保品质”、“保口碑”。
期待两年前那个“老大”融创,可以站出来解决眼下的交付品质问题。
03
融创之后,谁在引领上海?
融创作为昔日在上海最有影响力的房企之一,曾打造多个“壹号院”项目,还有浦江镇的“上海桃花源”。
“四座壹号院,一座桃花源”,都成为了上海标杆作品,引领着市场风潮。
如今又是哪些房企,正在引领上海市场呢?
根据今年1-8月的销售额看,上海市场前10名的房企中,9家国央企,唯一民企是大华集团。
大华是上海本地起家的民企,以财务杠杆低闻名,今年还出人意料地在北京摇到热门地块。
作为上海前十的独苗民企,大华在上海继续积极拿地。7月,大华总价47亿拿下了浦江镇热门地块。
扎根本地的大华速度很快,大华星曜已经在筹建销售团队,最快年底即将入市。
另外9家国央企可以分为三类,以招商、保利为代表的央企,以建发、华发为代表的外地国企,还有浦发、上海地产为代表的本地国企。
招商作为规模央企的代表,这两年在上海稳扎稳打,接连推出“璀璨系”、“玺系”产品,逐步坐稳了榜首位置。
总爷观察到,目前招商正在向高端市场发力。
今年7月,招商联合华发拿下北站新城的历史风貌保护项目,与绿城、上海地产合作的旧改项目弘安里也即将入市。
以华发为代表的地方房企,这两年也纷纷将重心放在了上海,象屿甚至直接将“双总部”设在了上海。
就在融创青云壹号项目隔壁,华发的静安华府项目完成清盘。华发接力融创,颇有新老交替的感觉。
以浦发、中企为代表的本地国企,因为大量土地储备优势,这些年一直稳居上海排名前列。
但很多本地国企项目产品差强人意,甚至闹出了不少维权新闻。
另外,万科、华润、金茂、龙湖等品质房企,今年也陆续满血归来。
9月,万科在上海三盘同开,上海楼市再现排队看房的盛况。
若无意外,万科、华润等房企,年底就会重返榜单前列。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随着众多品质房企的回归,今年下半年的上海市场,正变得更加有看头了。
对于融创上海项目的交付维权,大家怎么看?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