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前总理朱镕基向来不轻易给人题字,但他曾送给薄一波同志一幅画并在上边题字:“九十已过,百岁可期”。

这幅画就挂在薄一波居所客厅的墙上。

只是,2007年1月15日,就在距离百岁寿诞只剩38天的时候,99岁的薄一波在北京协和医院平静地合上了眼睛。

在沉重的哀悼过后,这位开国元勋、富国功臣被葬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他的墓前常年有鲜花萦绕,哪怕到如今,距离他逝世已经过去了16年的时间,但国家和民族一刻也没有忘记了他。

就像其他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一样,他也依旧深刻地存在在国家和民族的记忆里。

薄一波同志的告别现场

薄一波同志之墓就坐落在北京的八宝山。

2007年1月21日,当他的遗体被送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的时候,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相似的场景在4天前,也就是1月17日的时候出现过。

当时,经过一定的协商,众人决定在距离中南海不远的解放军305医院举行对薄一波同志的告别仪式。

几十年前,包括宋任穷、胡乔木在内的部分领导人就都曾在这里度过他们的最后岁月。

众人一致认为,在这里举行对薄一波同志的告别仪式具有特殊的意义。

吊唁厅位于解放军305医院的后方,现场除了播放《国际歌》和《在太行山上》等红歌的声音,在正式迎客前就再没有其他的声响,渲染出了幽静肃穆的气氛。

在候见厅和画廊的墙上悬挂有薄一波放大后的照片。

人们经过时,还能看到微笑时候的他,好似他还没有离开,依旧站在人群中,和大家一样期待着国家越来越好的景象。

到了早晨8点的时候,薄一波的家属才勉强按捺下心中的悲痛,开始迎客。

一位解放军将领站在门口帮忙迎宾,而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宾客们已经排成了长队,正一个个等在305医院的胡同里。

他们驾驶的车辆车牌多是京V和WJ,前者代表的是中央军委直属的车辆,后者则是武警专用的车牌。

此时,吊唁厅的门口已经摆了上百个花篮,它们的敬献者大多都有不凡的身份。比如,卓琳早早赶来,献上花篮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进了吊唁厅。

后一步赶到的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乔石,此时他也已经十分年迈。

在一个个元老走进吊唁厅后,急匆匆赶过来的还有不少的“红二代”。

他们多是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班子留下的后人,也因此,他们献上的挽联多数都称呼薄一波为“伯伯”。

在现场迎宾的自然有薄一波的儿女。

他们是薄一波的大儿子和三儿子,作为薄一波儿女的代表组织和参与了这场吊唁活动。

至于薄一波的其他儿女则没有在现场出现。

薄一波的三儿子,2007年1月26日,他受邀参加了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先锋论坛”的在线访谈,就“深情缅怀薄一波”这一主题,和网友们进行了一定的交流。

薄一波灵堂上悬挂着的一副挽联,上联是“一生革命倾心奉国浩气长流天地”,下联是“百岁勋劳竭智为民高风永贯春秋”的时候,问及薄一波之子的评价,后者表示当时老同志送来这幅挽联的时候,他其实“犹豫过要不要挂上来”。

只是,他也知道自己父亲的为人,知道父亲的本意,明白如果他还在,绝对不会允许他们为他挂上这样一副挽联。

因为薄一波向来觉得“尽心尽力未必尽职”,“任劳任怨不能任功”。

他一直觉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做事,只有党、国家和人民才能对他做出更为正当的评价,其他人包括他自己说了都不算。

薄一波是一个很谦逊的人。

他一直认为党内比他能干、比他有本事的人“多得是”,他能显出来,是因为“他们都牺牲了”。

薄一波的最后一天

作为战争年代走来的老革命前辈,薄一波同志是难得的长寿老人。

他的一生算得上十分坎坷,但只要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机会,他都会坚定勤劳地奋斗在他的工作岗位。

80多岁高龄的时候,他上午、下午都用来办公,就连晚上也没有休息,把睡前的时间都用来谈工作,几乎是“日夜三班地工作”。

为此,陈云还专门给他写了一个条幅,上班就写着“多做就是少做,少做才能多做”。

为了警醒他,陈云特地要求他把条幅挂在他写字台旁边的洗脸盆架子上,让他在办公时轻轻松松就可以看到,意识到应该多休息休息。

不过,薄一波看是看到的,却实在是放不下手头的工作。

薄一波的同乡、曾和他在中顾委有过较长时期合作的李力安在追忆薄一波的文章中还特别提到了这件事情。

李力安劝说薄一波应该实现陈云同志对他的期望,少做就是多做,不要再日夜三班地工作。

但薄一波“理直气壮”地告诉他,自己做不到,就连说出这句话的陈云同志自己其实也做不到。

薄一波表示,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更应该争分夺秒地完成自己应负的责任。

因此,李力安最终也没能说服他去休息,反而跟着他继续忙活起工作来。

2005年,97岁的薄一波因为身体原因已经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

女儿安安专门陪在医院照顾他。

当时滕代远的夫人林一听到这个消息,还特地带着儿子,带上两本为纪念她丈夫诞辰100周年而写的文集赶去医院看望他。

里边就有薄一波写的两篇回忆滕代远的文章。

这一次见面的时候,林一见到薄一波面色红润、精神也很好,就没有太担心他的健康问题,反而还夸他“不像97岁的老人,显得还要年轻些”。

薄一波得到这句夸赞,还很幽默地说:“不像97岁?像多大?像79岁?”

引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就连薄一波的女儿安安也在旁边附和,说自己的父亲额头上连皱纹都没有,“的确不像97岁的老人”。

可以说,当时更多人都认为这只是薄一波很快就会度过的一道坎,很快他就会再一次显现出他生命力的蓬勃。

只是不到2年,这个还精神矍铄的老人就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天。

薄一波在2005年10月因癌症住院,5个月后就陷入了昏迷,之后逐渐失去表达的能力,以至于当他的最后一天到来的时候,他也没能给他的儿女,给任何人留下哪怕一言半语。

2007年1月15日,当薄一波因抢救无效在医院去世的消息被放出来后,无数人先是震惊,后就陷入了难言的悲痛。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蹈演员连夜排练了三个舞蹈,分别是《太行山上》、《五月的鲜花》和《国际歌》,想要用它们来送薄一波最后一程。

来自各地的群众,其中不乏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都踏上了前往北京305医院的路程。他们自发前来悼念薄一波。

薄一波的家乡人——山西的一些群众也感念他为家乡的付出,急匆匆地赶来为他送行。

有类似想法的人有很多,以至于1月17日,哪怕天气寒冷,告别大厅外还是排上了6人一排、长达300多米的队伍。

饶是如此,还有人不断在朝着灵堂赶来。

灵堂中,薄一波身盖党旗,躺在鲜花丛中,脸上尽是放松下来才有的安详。

而在他的灵柩旁,以及灵堂外,家属、故交、友人的后辈以及群众们却都难掩悲痛,有的早已泣不成声。

薄一波同志的墓地

后人缅怀薄一波时,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行程就是到北京八宝山公墓。

那里有薄一波的墓位。

薄一波2007年病逝后,和他的妻子胡明合葬在了一起。

后者早去世了40年,两人竟然还是同月同日仙逝。

可以说,薄一波是在苦苦怀念妻子40年后,等来了和她重新享受的一天。

薄一波和胡明是一个恩爱夫妻,也是一对患难夫妻。

1967年,当胡明死亡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薄一波难以置信,手上握着的钢笔也一下子滑落在地,但他一动不动,已经没有心思去想任何人,任何事。

80年代的时候,还有同志劝他再娶,但他断然谢绝了对方的好意,表示他再找也找不回一个胡明,又有什么必要再找呢。

晚年的时候,薄一波在跟儿女谈话的时候还经常要提到胡明,甚至还写了一段文字,概述了他和这位“女同志”相识、相遇、相知、相爱又相离、相思的经过。

在这段文字的最后,薄一波给自己的署名是“一个爱想闲事的老人”。

薄一波对胡明的感情,被他们的儿女记在心里。

这也是薄一波去世后,儿女们一力促成这对夫妻合葬的事情的原因。

也因此,薄一波之墓也是胡明之墓。

每年赶来这里悼念他的人,也同时在悼念着胡明。

他们有的专为薄一波而来。

这些人感念薄一波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付出与贡献,为他的功绩所折服。

有的人还记得16岁就投身革命、建国后还先后在中财委人事局、建工部劳动工资司、机械施工总局、技术情报局、第二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局或挑大梁或充当副手的胡明。

她也是一位对党、对国、对民有贡献的前辈。

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她没能活着去施展更多的才能,也让正等着继续和她一起做贡献的薄一波有了一个巨大的遗憾。

当然,除了这两类人,还有第三类人也会赶来祭奠。

他们就是为薄一波和胡明之间的深情而感动的普通群众。

胡明年少聪慧,心存大志,心存大我,于是敢以女子之身,投身艰难的革命。

和薄一波相识、相爱之后,她和薄一波之间更是保持着相似的步调,始终坚定地行走在为党、为国、为民奉献的第一线。

后来薄一波屡遭坎坷,胡明也始终给予他依靠,从未有过怨言。

哪怕后来葬送了性命,心中也只有遗憾而没有悔恨。

而薄一波在妻子死后40年间,也始终没有停下对她的追忆。

他余生都没有考虑过续娶的问题,不愿有第三个人掺杂到他们俩纯粹的感情里,玷污了她对他的情意,也玷污了他对她的情意。

为这样的深情而感动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这些人或许不相信人有来世,不相信人能转生,但怀揣着美好的祝福,还是希望他们能在合葬到一起之后,真正实现重逢。

每一年,都有不少人赶来祭奠薄一波和胡明。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带上一束他们特地挑好的鲜花,再端端正正地摆放在薄一波和胡明的墓前。

鲜花萦绕下,好似春天也一直没有离去。

大家都希望把最美好的景色,分享给这两位值得尊敬的前辈。

07年薄一波八宝山葬礼,卓琳、乔石出席,

内容分享:
【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