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写陈毅,我们却要从粟裕说起。
一、一封奇怪的电报
1998年编纂、2003年出版的《粟裕文选》,收录了一篇比较奇怪的电报。
此电是1948年7月28日所发,怪在如下这几点:
1.此电的发送对象是陈毅和军委,而且是陈毅在前,军委在后。
历来军队上下级或平行之间发电报,一般来说抬头都是司令政委并行,如刘邓、林罗、陈粟、粟谭、陈谢等等,再有,就是参与决策的领导集体,比如给华野,就有粟谭陈唐、粟陈张(张是副参谋长张震)。
很少有只给司令一个人发而不给其他领导人的。
同时,如果主送对象有军委,那不消说,军委肯定要放在前面。
2.粟裕很少作战役总结,或者严谨些讲,粟裕很少把战役总结写到正式电文中,多是部队层面组织。这个时间点是豫东战役结束后不久,《粟裕文选》前前后后关于豫东战役的总结,只有这一篇。少见即为奇。
3.既然是战役检讨总结,就应该是全面性的总结,而此电的检讨总结,九成以上是讲炮兵战术的。
4.电报的署名是粟、陈、唐(撇开了另一外华野重要领导人副政委谭震林),电文中居然很罕见地出现了陈士榘单独作为主语的段落。按理说,粟裕排在署名第一位,文中自我称谓通常应该是我们,哪怕出现单独一个人的自称,也应当是粟裕的自称。陈士榘算怎么回事呢?
里里外外透着奇怪。
如果单看这篇电报,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什么缘由。
好在编写组比较贴心,也很有历史专业素养,把这封电报的逻辑源头一并注于附录。
起因是陈毅在7月24日给粟裕、陈士榘发了一封语气不是很和谐的电报。
电报一称华野发布的一篇新闻宣传豫东战役大胜,没有充分表扬中原野战军协助作战的贡献。
二称陈士榘在洛阳战役后总结,当着中原野战军同志的面,过于强调炮兵的作用,助长了过于依赖装备的不良倾向。
三称陈唐兵团三纵过于骄傲,而且是从中野同志们嘴里说出来的。
只看这三条,各位看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似乎也并不是很严重嘛,不过就是没有充分夸一夸中野。三纵骄傲,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哪家野战军的王牌军还没有点傲脾气?打了胜仗不骄傲,难道等打败了再骄傲?
所以只看陈毅这封电报还不够,我们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考察。
电报的标题是开封、睢杞、洛阳战役的几点检讨与解释。
打了胜仗还要检讨吗?肯定不用,胜仗后总结,或者自我查找问题可以,决用不到检讨这样的字样,更不要提解释了。
所以,这封电报根本不是什么战役总结,实质就是一封带有道歉性质的报文。
给中野和陈赓兵团道歉。
二、粟裕忽视了人情
给中野道歉,自然是没有充分表扬中野在豫东战役期间给华野提供的支持。
豫东战役的发展演变,超出了粟裕的预料。
细观豫东战役从筹划到实施再到最关键的决战时期,粟裕对中野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起初,粟裕来往电文虽然一直向刘邓通报战情,但直到胡琏率兵北上支援开封时,与刘邓来往电文主要是涉及调陈唐兵团到开封、睢杞战场参战,因为那时陈唐兵团受中野指挥。
粟裕并没有请中野出兵协助作战。
到1948年6月24日,邱清泉攻打开封并重新占领之,胡琏自周口北上增援,华野压力增大,粟裕开始向刘邓请求,中野主力不要太过西靠,以备有用时过来为华野提供增援。
说实话,6月24日这封电报有点语气唐突了。
又过三天,粟裕发报更加明确地请求刘邓大军在河南周口牵制胡琏部队,粟裕语气很诚恳,说华野部队已经全部用上了,实在没别的兵力了。
刘邓回电,我们召集团以上干部在豫西开会,如果事情很着急,怕是来不及。
此电相当于给粟裕过于直接不讲究语言艺术的风格,很隐晦地回绝了一下。但刘邓顾全大局,仍然表示愿意配合华野。
一周之后,随着黄百韬兵团加入睢杞作战,胡琏疯狂向北进攻,粟裕给刘邓发报几乎每电必问刘邓大军位置,就差给中野下令在哪里哪里作战。
粟裕以华野代司令的身份这样协调两大野战军,实在是太难了。中野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中规中矩地拦住了胡琏兵团,也算得上顾全大局给面子。
刘邓二位做到这一步,实在不错了。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仗打胜后,必须要实实在在、非常正式地向刘邓表示感谢,把面子回馈过去。
但是这一步,没做好。
豫东战役胜利之后,照例要发表宣传文章,宣扬我军大胜敌军大败。稿子由华野政治部撰写,华野主要领导审阅。或许是事情匆忙,又或者是高层领导同志们集体忽略了人情面子,在这篇公而告之的文章里,对中野阻拦胡琏的功劳只略微提了一句,没有大讲特讲。
陈毅看到后马上意识到不妙,赶紧发电提醒粟裕,粟裕感到了问题所在,便立即起草文电,专门向陈毅解释自己审稿不认真致有此疏失,并向中央军委发送此电,特意说明中野功劳极大,用于阻援的兵力比华野投入战斗的兵力都多……
当然,以刘邓首长宽广的胸怀,不会计较什么,就算宣传通稿有点小瑕疵,有了这篇电文补充,有什么过节也都能过得去。
真正奇怪的是,该电文表达对中野感谢的篇幅并不长,只占约四分之一,另四分之三都在检讨炮兵战术。
三、陈参座惹人不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