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离依赖,筑就坚实经济基石
然而,在这番言论之前,欧盟委员会曾提出了一项新的经济安全战略方案。其中明确提到对对外投资的审查与管制,旨在防止国家的关键技术被其他国家获取,特别是中国等国。此外,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在不久前的欧洲防空会议上表示,欧洲应当避免过分依赖美国,而是应当在战略上保持独立与自主。
朔尔茨的呼吁与这些国际动向不谋而合,也凸显了国际社会对于经济安全的共同关切。然而,这样的立场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好平衡,确保不因“去依赖”而引发新的问题。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德国是否会因此而将前往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当作“风险”进行打压与限制的担忧。
回顾德国的经济历程,曾经的一次重大决策依赖已经成为了一段痛苦的经历。在去年的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多国对俄罗斯实施武器援助和经济制裁,导致俄欧关系急速恶化。作为俄罗斯的主要天然气供应国,德国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缺乏足够的天然气储备,使得德国不得不从其他欧洲国家借电借气,而这无疑是一记警钟。
正是在能源危机的冲击下,德国的许多工业与制造业企业开始寻找其他出路。在美国等地建立新的工厂成为了一种选择。然而,这种转变也引发了德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由于过度依赖外部能源,德国经济在面临危机时被迫进行了所谓的“去工业化”,以求实现新的增长。这一过程的艰辛,也使得德国在面对国际合作时更加慎重。
在现实中,德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容小觑。然而,德国在维护自身经济安全方面的立场,也需要在保持合作与开放的同时,注意风险的管控。尊重中国的发展成就,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是维护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前提。而中国方面同样需要明确,德国的谨慎态度并非对中国的打压,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举措。
然而,任何国家都应当谨防将合理的经济安全考量滑向“去中国化”的误区。以“去风险化”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不仅有悖合作精神,更可能伤害双方的共同利益。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开放与合作才能为国家带来真正的繁荣。
综上所述,德国总理朔尔茨的呼吁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于经济安全的普遍关切。然而,在构建更加稳固的经济基石时,德国需要保持着平衡,不仅要避免重蹈覆辙,更要避免陷入过度戒备的误区。与中国的合作是双向的,需要建立在平等与互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