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发家致富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在实现梦想的途中,一些人为了钱的事情,昔日发誓患难与共的兄弟最终闹得不欢而散。而在湖南,一名男子在拖欠朋友3500元后22年未还,等朋友找上门时,22年的本息总和累计高达40万,面对如此巨额的债务,他表示:还不起,法院该怎么判?
九十年代,那时还很年轻的陈文为了养家糊口在老家开了一家土特产专营店,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赵刚开起了货车,做着长途运输的工作。土特产品店经常需要从外地运输货源或者将产品销往其他地区,而做长途运输工作的赵刚也就成了他的合作伙伴,两人在互相帮衬之下,各自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关系也就变得越来越好。
但在1999年,经营土特产品的陈文发现自己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进账的钱越来越少,土特产品店的资金运转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将付出了多年心血的店维持下去,陈文便找到朋友赵刚,希望他可以帮帮忙,将一批货运到外地,等他收到货款后,再支付他的运输费。
赵刚想着二人本就是多年的朋友,彼此之间也合作了很长时间,同意了这件事,但接连帮他送了几次货,但每一次回来后,陈文的效益依旧没有恢复过来。12月的一天,陈文再次找到赵刚,希望他可以把这一单运到外地,这一次的货单价值不小,只要能收到货款,他一定可以补足之前拖欠的运输费。
但之前数次帮陈文运输货物,陈文已经拖欠他不少运输费,他养家也不容易,这一次,他在答应之前便让陈文写下一张欠条,在欠条上注明了陈文拖欠赵刚运输费共3500元,双方还在欠条上写下了月息和年息,双方签字,对欠条内容表示无异议后,陈文便再一次帮他将货物运输到了客户手里。
这一次运输量大,又正值隆冬,路况不好走,送完货的赵刚返回老家后便找到朋友陈文的家里,索要这一次的运输费。但这时,他才发现陈文的家里早已人去楼空,店铺也已经转手让人。
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电话也联系不上,报警后也没能找到他们一家的去处,就这样,时间过去了22年,当年的年轻小伙也变成了中年大叔,在跑运输赚钱养家的时候也不忘询问老朋友的下落。
拖家带口躲藏起来的陈文在外地的生活十分不如意,常年在外生活,不敢回家和家人团聚,也让他对老家的亲友十分想念。2021年,在外地躲藏了22年后,陈文觉得赵刚很可能已经忘记欠款的事情,大着胆子独自一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
看着老家这些年的变化,一家人曾经的住处却依旧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的钥匙依旧能打开这间房子。正当他待在屋子里感叹物是人非的时候,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回忆。狐疑地打开房门后,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他的面前,站在门外的男子开口问道:“当年欠我的钱,打算什么时候还?”。
敲门的人正是陈文当年的朋友赵刚,这么多年以来,赵刚一直在等着他回家,把拖欠他的3500元和利息全部还给他。为了防止他回来后找不到人,赵刚还特意打理着陈文一家的老房子,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面对前来讨债的朋友,陈文一把鼻涕一把泪,讲述起了当年发生的事情,1999年,当赵刚将货物交给买主后,买主却没有按照彼此间的规定,将货款打给陈文。收不到货款,他的土特产专营店也就无以为继,将店铺低价转让后,为了躲债便拖家带口地离开了老家。
虽然陈文当年事出有因,但这件事和赵刚没有关系,而陈文拖欠赵刚的运输费有欠条作证,这一笔拖欠了22年的欠款,在两人当初约好的利息下,利滚利,从当初的3500元变成了40万元,这是两人没有想到的。
陈文无力支付这么大一笔欠款,便再一次和赵刚赖账,但这一次,赵刚看到陈文不愿归还拖欠了22年的欠款后,一纸诉状将其告上了法庭。
这笔欠款已经拖欠了22年,早已超出了诉讼时效,但这只代表陈文丧失了胜诉权,但不代表他不可以将赵刚告上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两人当年所签署的欠条注明有明确的日期、利息、欠款金额以及双方姓名等重要信息,信息完整且真实有效,那么,作为欠款人的赵刚便需要偿还22年前的欠款。
民间借贷的利息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否则就属于高利贷行为,超出规定部分的利息也就是不受法律保护的。22年,本金从3500元到本息总和40万,显然已经超过了4倍利率的标准,故,赵刚所申请的40万欠款没有得到认可。
在法院调解下,陈文一次性向赵刚支付9000元的本息,并支付诉讼费用,双方和解后,赵刚将22年前的欠条撕毁,这场纠纷也就到此结束。
(《回顾湖南男子欠3500元22年未还,本息累计高达40万,法院怎么判?》中,图片为网图仅配合叙事,案例源自新闻报道、裁判文书,当事人姓名系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