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远在台湾一隅的蒋经国收到了大陆的一份来信,是他老朋友廖承志写的,但这封信背后站着的却是当时新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
看完这封信后,蒋经国提出了一些要求,邓小平知道后反问:“这现实吗?”
当时蒋经国到底提出了哪些无理要求呢?
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去世,这个和共产党斗争大半辈子的老对手就这样离开了。
说实话,他的离开对大陆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在蒋介石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和大陆密切接触,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共同心愿而奔走。
蒋介石去世3年后,蒋经国接替了他的位置,说到蒋介石的这个儿子,还和共产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25年,15岁的蒋经国去苏联留学,和他同行的还有中共早期领导人王明。
来到苏联后,蒋经国改名“尼古拉”,加入了共青团,那时的他血气方刚,甚至不惜为了革命事业和父亲反目,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好青年。
当时蒋经国班上的党小组组长名叫邓希贤(邓小平学名),从这个时期开始,邓小平和蒋经国就认识了,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受“中山舰事件”影响,蒋介石沦为了众矢之的,蒋经国作为他的儿子自然也脱不开干系,几乎是一夜之间,蒋经国就成了所有人孤立的对象。
蒋经国对此深感无奈和迷茫,找到了邓小平倾诉心中的烦闷,两人漫步在莫斯科皎洁的月色下,聊着心底最苦闷的心事。
邓小平很理解蒋经国的处境,说道:“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但你要走什么路却是可以选择的。我相信,只要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自我,大家早晚会体谅你的。”
后来邓小平率先回国,蒋经国亲自来到车站送别,此时的蒋经国还期待着回国后和邓小平见面,没想到再次见面,两人却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
1982年,蒋介石去世7年后,廖承志作为大陆和台湾的中间人,代表大陆给蒋经国写了一封私人信件,蒋经国收到了信,却选择已读不回。
思虑再三,蒋经国还是回信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要求,即:大陆也实行“三民主义”,始终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收到回信的邓小平既好奇又好笑,无奈地反问道:“这现实吗?用管理一千多万人的制度来管理10亿人口的大国?我们要和台湾找到一个,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的方法。”
大陆派出了廖承志,蒋经国则派出了沈诚,两人作为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信使”,为两岸和平统一来回奔走。
然而就在我们即将看到统一曙光的那一刻,蒋经国不幸在台北去世,和他的父亲一样,死在了台湾即将回归祖国的前一刻。
远在北京的邓小平为此深感遗憾,感慨万分地说道:“历史上,共产党和国民党已经合作过两次,所以合作第三次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只可惜,蒋经国走得太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