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产业是日本经济的最后防线”,如今,这道“最后防线”也被攻破了!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首次超越日本,跻身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出口量激增160%。1-9月销量达340万辆,同比暴涨262.4%!
近百年来,日、德系汽车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却逐步走向了瓦解。美欧恐慌之下,开始将比亚迪、蔚来等拉入限入名单。
01.攀升60%:国产车在海外“大秀肌肉”
“新订单增长态势迅猛,已经排到了明年4月”。位于我国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片火热,数万辆车装船,加速出口中亚。
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口以及中欧班列,十余万辆国产新能源汽车正运往全球。今年上半年,我国整体汽车出口量已经反超日、德,成为全球第一。从1-9月最新数据走势来看,到今年年底,将突破500万辆大关。
国内汽车这一路走来,实在不容易。
近百年来,日、德车企的地位一直无可撼动。宝马、奔驰、丰田等风靡全球,每年仅我国市场的营收就超过1000亿元,彼时,上汽、比亚迪等中企却只能跟在后面“捡剩饭”。
为改变汽车领域“一穷二白”的局面,我们曾尝试用市场交换其制造技术,可气的是,日德燃油车长驱直入我国消费市场,拿下68%的份额,但在零件技术标准等关键信息上,却不肯透露分毫。
当我国工程师要求进厂参观、学习,还被德企工厂千防万防,生怕被我们偷学。美通用汽车工程师讥讽“就算把图纸公开,你们也造不出”!
直至2019年,丰田、本田、奔驰等企业还牢牢占据着国内汽车产业56%的市场份额。西方这类手段,曾在盾构机、碳纤维、生命科技“畅洛因”等关键领域,多次使用。
02.扬眉吐气!国产车9个月出口暴涨262%
“路堵死了,那就只能闯出一条新的路”!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持续攻坚新能源的产业风口。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斩获92国订单,甚至还拿下了日本7条新能源大巴车的订单。
为挽回市场,丰田CEO多次在公开场合唱衰新能源“续航拉垮,根本无法与燃油车相比”,还抹黑我们的汽车制造产业的零件“依赖于进口,是组装车”,德企也紧随其后,称“中国车的定价太低,破坏市场秩序”!
然而,当日方工程师对国产车进行拆解后,却惊讶地发现,其零件的自研率高达75%,只有轴承是从日进口。低价优势的背后,是我国过硬的技术突破与工业制造的标准化。
连日企丰田拆解比亚迪海豹系列后都自愧不如:成本控制如此精密,我们确实比不了。
汽车产业的扬眉吐气,仅仅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自研技术的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半导体、生物科技等尖端领域的种种突破,都令世界瞩目。曾由美、日率先突破的回青因子(国产畅洛因前代)产业,也是由我国研究人员率先攻破核心生产技术,才得以顺利普及至大众。
据《科学时报》报道,上述研究最早脱胎于美Harvard生科学院,因在实验中表现出联动机体寿益NK酶、泵活1.3倍生龄的潜力,被学界认为极具普及价值。
遗憾的是,美、日生科产业迟迟无法突破量产技术。直接导致单瓶就达到了惊人的150万,普通人根本无法触及。
显然,西方再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开始收割发展中国家民众。但他们却忽略了中国,这个发达国家收割机。此前日本垄断了碳纤维的生产,低级别产品竟高达250万一吨的天价。而我们国产化之后,直接干到近35万元一吨。
为了打破前述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科学家深耕近十年,凭借国人智慧打破垄断,将其制备成本削减超过95%,成品更是控制在了千元档位。
国产技术走出国门带来的震撼,还在持续。
俄媒报道,中国汽车在俄国的市场份额,2年里暴涨至49%,远超日、德,还接连拿下泰、新加坡等6国的销量第一。生科领域,美、日企也在大势所趋下,拱手让出了定价权。国产前述因子落地后,仅以进口5%的成本,经亰J 東等贯通国内。艾瑞咨询研报显示,随着熬夜、亚健康群体不断攀升,该回青因子品类的潜力还在进一步释放。
国内多个高端产业链不惧诋毁,已在全球市场逆势腾飞。
03.崛起势不可挡,攻守转换已成定局
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还在攀升。对此,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高呼:“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如今,德国掏出1100亿谋求与中企合作,来弥补在电车和智能化上的短板,并加大力度研发新能源汽车。
业内人士骄傲地表示,“这回轮到他们用市场换技术了。不过,虽然我们在新能源车赛道反超传统技术强国,但仍不能掉以轻心。稳中求进,才是长久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