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星光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当年钱学森回国的时候,
同船归来的,
还有另一位“大人物”。
美国官员恨恨地对他说:
“你要回去当将军了。”
他回答:
“不,我回去只当一个小兵。”
后来他踏上危险的路途,
他为中国开辟新的天地,
他名扬四海,声震国际。
刚刚噩耗传来,
陨我大国巨星!
我们不会忘记这个名字:
胡聿(yù)贤。
就出身而言,
他是千万人中的普通一个,
却生在一个不平凡的年代,
于是有了不平凡的梦想。
少年志,壮四海,
1944年,为了求学,
他敢穿越严密的封锁线,
冒着被日寇残杀的风险,
从南京艰难跋涉至重庆。
科学救国,
是那个时代多少莘莘学子,
撕心裂肺的呐喊,
胡聿贤怀揣着这样的梦,
越洋过海,
拿下了美国密歇根大学,
土木工程系的博士学位。
1949年,
看到报纸上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他已然按捺不住激动,
恨不得立即肋生双翅飞回,
然而此时,变故横生。
在钱学森被扣留后,
美国总统找来十所大学校长询问,
是不准钱学森一个人回国,
还是把所有中国留学生扣下来?
这十所大学的校长说,
绝对不能让这些人回去,
尤其是学理工的。
很快,美国颁布了政策,
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
学理、工、农、医的,
都不允许离开。
很不幸,学工程的胡聿贤,
被列入了扣留名单。
那段时间风声鹤唳,
有人被莫名抓起来,
有人被无端搜查,
尽管什么毛病都找不出来。
迫于无奈,
他只能暂时在美国工作,
原本有一份待遇丰厚的,
结构设计组长的职务给他,
但胡聿贤始终不忘,
自己是要回去参加祖国建设的,
于是,
他去了一家大型桥梁设计公司,
虽然薪资远远不及设计组长,
但金钱从来就不是他所求。
他有自己的目的:
桥梁等基础工程设计,
对祖国未来建设大有裨益!
1955年,情况变了,
一听说终于能离开,
胡聿贤麻溜就收拾行囊,
带着满腹的桥梁设计学识,
紧赶慢赶的,
和钱学森坐上同一艘回国的船。
江声浩荡,巨星归来,
在美国“没什么建树”的胡聿贤,
回到祖国后一出手,
就名扬四海,声震国际。
他原本被分配到了清华大学,
但是位于哈尔滨的,
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
听说他回来了,专程来请。
胡聿贤没有留恋一流高校的名声,
携妻子去了哈尔滨,
冰天雪地,苦寒无比,
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
一待就是三十年。
1960年,因机构调整,
他被分配到地震工程研究领域,
当时关于地震学的研究,
国内进展可谓是空白阶段。
可是这一学科,
关乎民生大计,
一座桥梁,一处工程,一栋高楼,
如何避震?怎样抗震?
胡聿贤从零开始,
一点点开拓出一个新的天地。
为了拿到第一手的震区资料,
从1962年起,
广东河源6.1级地震以来,
我国境内发生的,
几乎所有破坏性地震现场,
都留有胡聿贤的足迹。
不论是在城市或偏远农村,
他不放过每一个震害实例。
常常在一个点上,
反复进行调查、测绘,
直到找出原因或悟出道理来。
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流行的,
调整地震烈度的方法,
一度被国内奉为圭臬,
胡聿贤顶着压力,
根据我国本土经验,
提出了不同的震害分析方法,
就他提出的这一条设计规范,
领先发达国家十余年。
走出我们自己的科研之路,
这路途未知又危险。
1970年,
云南通海7.7级地震发生,
胡聿贤待在震区工作一年多,
他走遍当地6个县城,
1390多个村寨记录考察,
进行地势断层,
对抗震设计的影响研究。
那里地势险峻,多是崎岖山路,
晴天还好,扎个帐篷露营,
自己劈柴烧火做饭。
雨天道路湿滑,
走那种陡峭的石坡,
一不留神就会滚落下去。
有一次,
胡聿贤在村寨调查后,
乘坐汽车返回县城,
路上遇到暴雨冲毁道路,
汽车避之不及直冲山下,
最后滑落到路边勉强停住,
下车时一身冷汗,
眼前就是深不见底的崖谷,
汽车距崖边不足半米!
在那没有什么人烟的地方,
一旦跌落深谷出了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
1974年后,
在全国各地奔波的胡聿贤,
拿出了名扬学界的功绩,
他提出了国际领先的,
地震危险性估计综合概率法,
并参与编写了,
中国最新的地震区划图。
图纸上所画,
不过区区一米见方,
可却是他脚下,
对中国成千上万公里的丈量。
在险滩山川、在荒芜原野,
有这么一个人的身影,
徐徐走过,
他所做的,
既是一份前所未有的事业,
也是对万千国人的默默守护。
国家许多民生重点工程建设中,
选址是一个重要问题,
比如这块从未开发过的土地,
它日后有没有可能,
会遭遇地震等自然灾害?
或者说,
有没有增强它避震的功能?
要将危害系数降到最小,
就需要地震灾害研究,
胡聿贤奉献此间几十年,
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有关震害预测、
防震减灾问题的研究上,
他提出的分析方法,
不仅是中国地震局的示范性研究,
还是国际同类工作的前沿。
是胡聿贤,主编了,
我国第一个核电厂抗震规范,
也是他,在那些大型的,
关乎百姓民生的国家项目里,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广东河源新丰江大坝,
他主持抗震加固方案论证;
三峡大坝,
他进行温度应力场初步分析;
四川南部钢铁基地,
他完成工程抗震研究;
渤海油田3个场地,
他进行地震动危险性分析。
深耕几十年,
将一个空白落后的领域,
拉扯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也因此闻名世界,
成为公认的,
中国地震工程领域第一线的,
开拓出新天地的大师。
1976年,世界地震工程协会,
迎来中国国家代表胡聿贤,
他的足迹走遍美国、日本、
加拿大、西欧等地,
主持了该学科的合作研究。
这一领域,中国能后来居上,
占据领先梯队一把交椅,
胡聿贤在其中的作用,
可谓是举足轻重。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
胡聿贤从事科研的勤奋,
极为罕见。
他70多岁,
自己学电脑操作,
制作PPT、学软件绘图、学编程。
85岁高龄,
还每天背一书包资料上班。
2008年汶川地震,
出现一位老人现场指导工作,
有人说:“那老头头发好像都白了。”
“他86岁了。”
“这么大年纪!
你们怎么能让他来现场?
太危险了!”
“他说,不要担心他的身体,
如果不让他来,
就是终止他的科研生命。”
问的人愣了愣,
那,他是谁?
“他是胡聿贤,
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
忧国忧民天下事,
功绩赫赫无人知。
2023年10月30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著名地震工程学家、
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开拓者:
胡聿贤与世长辞。
中国地震学,
曾是无边黑暗与迷茫,
是胡聿贤将自己化作一缕阳光,
照亮了后辈前行的路途,
照亮了中国科研的未来。
万里人归国,不谈失与得。
倾尽此生力,上下而求索。
他对中国地震学科的卓越贡献,
永载史册;
他一生爱国奉献赤诚的信仰,
永载史册;
他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永载史册!
今日沉痛送别,
老先生,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