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严介和一直都被称为“狂人”,他自己却认为自己是个“赶潮者”,从国企收购改制到入场城镇化,他每一步都会精准踩点,并很快能找到生财的道路,做这些事情,他脑海中的体系也很简单:“产业决定未来。”
在大张旗鼓搞建设的时候,严介和也饱受质疑和争议,特别是质疑他造成了部分国资流失,可面对各种报道,他的说法却是:“我就是要有争议,没有争议我就没劲了。”
一身“狂”劲
1960年严介和出生于一个中规中矩的教育世家,那会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淮安平桥中学的教书匠。
可在1986年,严介和第二个孩子严昊出生后,严介和失去了自己的工作,他说:“逼我跳海!”
他的人生,也就是从这一刻发生变化的,当时淮安泥制品厂只有7个人竞聘厂长的职务,而严介和凭借着优秀的现场方案和现场答辩水平直接拿下了总分第一名。
这个水泥制品厂本身就是个烂摊子,亏损得一塌糊涂,已经濒临倒闭,严介和选择这份工作就没打算混吃等死,他对着全厂员工立下了军令状:“三个月若不能起死回生,那我就辞职。”
那时,严介和便走了条“阳光收买”的路,上来就给员工送去了不少的福利,外人眼中的“铺张浪费”,在严介和手里就是“人情世故”,这招还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接下来的10年里,严介和至少盘活了七家企业。
这是严介和崭露头角的几年,外面的事业风生水起,家中孩子的教育也没落下。
严介和处处彰显着和别人不同的办事方式,在平日里教育孩子时,也很注重让他们将书本中的知识融入到生活里。
他说:“我就是不懂建筑,才能把建筑公司弄得这么成功,中国的企业家就是应该什么不懂就去做什么,一流的企业家只管人不管事,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便是大象无形。”
严昊18岁时要去上大学了,严介和的说法是:“书可读可不读,课也是可听可不听,但是必须要拿到毕业证,和同学、老师都处好关系,别人有学历你也有学历,你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可以超过别人。”
在严家,还有一个人正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便是他的妻子张云芹。
这个女人不显山露水,和严介和的性格也完全相反,当年严介和还在当老师的时候,张云芹是他的学生,之后两人就走到了一起。
平日严介和在外打拼,妻子一直都是“幕后军师”,她之后还担任过其中一个集团的董事长,不过从始至终非常低调。
而严介和是在1996年决心下海创业的,这是他的新开始,在背后,他拥有一大家子的人支持。
靠着以前的经验,严介和走的第一步就不简单:宿迁市政府大道。
这个项目上来就得投资几千万,严介和手里根本就没那么多钱,他又走了大胆的一步:通过民间借贷筹集资金。
待到项目结束并获得成功之后,严介和便开始大举收购国企,在外人眼里,这件事是非常有风险的,可他却说这是“低成本扩张”,还放出豪言壮语表示:目标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收购300家国企。
就这样,严介和拿下了包括宿迁玻璃厂、江苏双洋酒业集团、连云港王府葡萄酒业公司等27家国有亏损企业,并在整合后逐步扭亏为盈,有了这样的优秀“战绩”,严介和的建设集团在地方政府的信用很高,动辄签下数亿的大单子。
2004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公布,严介和排名为66位,第二年,他的身家就有125亿了。
都说“树大招风”,媒体也盯上了严介和和他的太平洋建设,有关“空手套白狼”、“国有资产流失”等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太平洋建设的资金链于2006年就断裂了。
那一刻,一向张狂的严介和成为了被告,他被迫从豪宅中搬离出来,还被限制进入高端娱乐场所。
他却对这种情况丝毫不慌,还说:“我很快就站起来了,因为我欠了别人100多亿,而政府欠我的数量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我收购的75家企业中,没有一个工人下岗了,在这方面我已经成功了。”
不过,严介和的说法向来是他的个人“风格”,他内心中的压力可想而知。
碰巧,2007年是严昊从南京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年份,这孩子从学校出来就直接走到了闪光灯下,分担了部分舆论。
所有人都以为严介和要把太平洋建设丢给儿子了,可严介和却明确地表示了拒绝,他说:“小孩子怎么能坐这个位置?现在摊子这么大,交给了严昊也只会是害了他,这是对他不负责任,我要手把手教他,至少也得20年。”
媒体之所以还是会将聚光灯对准严昊,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信息。
原来,大家早就发现,严介和一直在抓紧时间培养严昊:大一的时候严昊就当上了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办公室主任;大二当了总经理助理;大三当了常务副总经理;大四就是总经理了;而到毕业后,几乎所有员工都看到了严昊的“能量”。
严介和对儿子的评价一直都很高,且都写在明面上,根本不像其他成功企业家那般低调,他说:“我教育的儿子能力是年龄的20倍,认识他的人都会说,他过一年就是一个样。”
在严昊还没有正式接过“接力棒”的时候,严介和还在媒体面前“呼风唤雨”,他的很多话语,都能成为热门话题。
可严介和还真的不属于“说大话”的那种人,那些听起来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还都被他给实现了。
他享受着那种被需要、被聆听的感觉,也享受着忙碌的状态,为了别人联系他方便,他甚至直接将手机号放在个人名片上。
若是直接搜索这个手机号,“严介和”这三个字马上就能出现在微信名片上,且添加也不需要通过好友验证,很难想象,这是个身价几百亿的超级大老板。
始终都在享受人生
2011年初,兰州新区成为了国家级新区,严介和也一眼瞅到了这里。
就在兰州新区以第五个国家级新区收获了大量关注后,媒体也报道了一则大消息:“中国第一狂人”严介和将率领太平洋建设集团采用国际BT的模式投入建设。
从这里的地形来看,兰州南北有山,属于东西狭长的城市面貌,若是要发展,最大的地理困境便是土地问题。
只要谈到土地,兰州政府每年都很头疼,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找地”。
新区距离兰州市区大概38公里,兰州新城则在城关区青白石街道,属于国土资源部利用低丘缓坡作为建设用地的“试点区”,这里有大小山脉700多座。
严介和的想法很简单:花钱,把山给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