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早上我发现京东产品上有一个问题,看起来既像是一个 bug,也像是一个功能。
不过我不确定,所以分享出来你们也看下,顺便京东的朋友们也可以查下到底是哪里的问题。
起因是我家里人在京东 App 上买东西时发现的一个价格差异,同样两件商品,打包购买的总价比分别单独购买的总价要高。
注意看,在这家自营店里选择的两件商品中,同时勾选显示的单价分别是 166.55 元和 146.55 元。
同时购买两件商品的情况下触发店铺满减规则,可以减免 120 元。
对应的,计算出来的总价格是 313.10 元。
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毛病,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应该都会直接下单了,毕竟多买多优惠是一个固有认知。
可如果我告诉你,这么想你就错了。
当我分别选择单一商品独立下单时,系统计算出来的总价会比打包购买时更省钱。
再注意看,此时第一款商品的单价从 166.55 元变成了 156.55 元,第二款商品的价格没变。
按照单独商品分开下单的模式,计算出来的总价是 303.10 元,这比打包购买还便宜 10 块钱。
或许你以为是分开购买情况下,商品一的单价便宜了 10 块钱导致的。
可如果我告诉你,这么想你也错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两种情况下的金额明细。打包购买的立减金额是 120 元,但分开购买的立减总金额是 100 元。
也就是说,店铺优惠策略的确是打包购买更划算。
至于优惠券和 PLUS 会员专享价在两种情况下都是一样的,唯独这个「礼金」的价格上有差异。
打包购买享受到的礼金减免是 20 元,而分开购买享受到的礼金总额是 30 元。
这么一来,相当于分开购买的情况下多享受了 10 元的店铺首购礼金。在其它明细几乎一致的情况下,总价差异也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那么,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从产品功能逻辑上来看,这应该不是一个系统级的 bug,且这个功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但从业务逻辑的设置上来看,这可能是一个采销策略设置的问题,店铺满减、组合营销、店铺礼金之间的规则出现了漏洞。
如果不是特别细心的话,这个漏洞很难发现,而且在常规用户行为上,一般用户也不会像这样去比价。
所以,我更愿意称之为一个由产品功能引发的业务 bug。
但是,产品对于这种业务上的操作也不是完全不可控,对于这种符合一般规律的策略在总价上的差异,其实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并触发风控的。
如果最终上线前识别到了这个风险,那业务和采销就可以提前干预和调整。
如今既然已经上线了,且大概率已经有消费者按照店铺满减 120 元的「优惠」政策买了商品,那最终多出钱的还是用户。不但没享受到实惠,还当了一把冤大头。
从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来看,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同样的东西,打包买竟然比分开一起买更贵,按理说应该是一次多买多优惠。
但是,消费者并不会去探究背后的逻辑,只会因为最终的总价差异而认为平台在割韭菜。
加之赶上双十一这样的营销节点,大家会更加放大这种感受,不仅要做文字题,还得做数学题,防不胜防。
老读者知道,虽然我是京东出来的,但也不会因为这是老东家的问题避而不谈。
个体的声音总是有限的,选择为大家发声也是我平时分享的一个价值所在。
最近赶上双十一,也劝你们在不同电商平台下单时多留个心眼,有时候并不是故意为之的坑,而是一种策略设置上的漏洞。
总之,防不胜防!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估计京东国际的业务和采销同学看到这篇文章会略显紧张,一方面需要赶紧定位问题并解决,另一方面也要应对领导的问责。
只能说,这不是针对你们的。对于京东的价值观来说,用户第一始终是不变的,这反倒是一件好事。
那么,你们还有没有发现在其他电商平台做题过程中的一些不好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