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明朝家丁战斗力很强的说法由来已久。最有名的是在援朝战争中,明军总指挥李如松听闻派出去的小部队与日军交战,立即带着千余家丁前去援助。
提督闻之,留大军,独与家丁骑马者千余驰赴之。
而令李如松没有想到的是,日军主力竟然大举而来,李如松率领4500人与日军主力4万多人交战。兵法有云:十则围之,日军兵力十倍于明军,遂采取包围之势,想要一口吃掉这4500人的明军。但明军显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李如松的千余家丁,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沉着应战,最终成功退军。这一战,明军损失千人,日军损失数千。
战斗最激烈之时,李如松想要退军,日军以优势兵力咬住不放,李如松的家丁李友升,因为功劳已至副总兵,只身殿后战殁,李如松才得脱。
看来家丁在战场上确实起到过重要作用。
02
这里需要来讲一下家丁产生的前世今生。
朱元璋建立卫所制度,由国家提供土地、耕牛,边疆的士兵,七成种地,三成守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军队腐化,士兵们大量逃亡,卫所制度名存实亡。士兵逃亡,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不足,打仗时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才有了家丁的出现,即用钱来组建一支数量不多,具备战斗力的亲信队伍。
家丁,究其本质,就是在明军军饷不足,士兵战斗力急剧下滑的情况下,为弥补军队战斗力不足,由将领们花重金打造的精英部队。
有人会问,为何军饷不足?大明难道还养不起几十万军队吗?您别说,还真有些养不起。
嘉靖二十七年夏,辽东巡抚李珏呈奏朝廷,提出要增强广宁到宁远一带的兵力,需募军3029名。
这次公募活动得到了朝廷的许可,《明世宗实录》嘉靖二十七年七月十日记载:
每军给军装银六两、马价银八两,发太仆寺银四万二千四百六两。
这4万多两银子并不是从户部支取的,而是从兵部太仆寺马价银中进行支取的,户部没有钱,只能从其他部门想办法。
而这还是嘉靖时期,并非后来的万历、天启那些财政更加困难的时期。
熊廷弼在辽东之时,提议备军18万,马9万匹,共需要白银324万两,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何明朝人口过亿,却从未在辽东拥有超过20万的军队,差的不是人,差的是钱。
03
另外一方面,很多人认为家丁就是将领的私人部队,这并不完全对,因为家丁也要服从于明朝的管理。家丁的打造得到了朝廷的首肯,或者说是朝廷和将领有意为之,是为了应对军队战斗力下降而想到的应对之策。
《明世宗实录》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九日记载:
许诸将自募家丁,一体给饷,每员下虽至二、三百人,亦不为多。
经略尚书郑雒在奏疏中讲道:
全陕西镇唯延兵素称强劲,嘉靖四十五年,定经制之时,尚有官军五万五千有奇,今该镇所存者止四万九千六百五十有奇矣。盖繇尺籍耗于凶年,精猛疲于远戍,流亡失额,召补无术,年复一年,遂成积弱。宜责令该镇官召募土著,择其精勇者充为家丁,每名给安家银五两,仍严禁逃窜,务足三千之数,其马匹、盔甲、弓箭另为议处。
郑雒的这段话讲了一件事,延绥原定兵额是55000人,现在只有49650人,很多士兵都逃亡了,没办法召到足够的士卒,如此年复一年,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差。建议该镇的将领们在土著中挑选三千健壮者为家丁,每名给安家银五两。
家丁们的待遇是远远高于普通士卒的。
(家丁)其廪饩衣械,过额兵十倍,每当大敌,用以陷阵,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间至登坛。
这里说的十倍,并不特指,意在表示待遇远高于普通士卒。待遇高,又是挑选的精良士卒,所以战斗力自然更强。
比如前文所讲的那位李友升,他为何如此忠心于李如松呢?原来他喜欢一妓女,但因为与该女幽会而导致误了期,按律当斩,李如松惜其勇,花重金买下妓女,还为他们准备了嫁妆,一共花费了千多两白银,李友升感恩,誓言以死。
04
家丁的挑选,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普通士卒战斗力进一步地降低。
徐光启曾奉朝廷之命外出巡检,去往军中,所见到之处,可谓触目惊心。而这些士卒就是被挑选家丁之后,剩余的普通士卒。
各地征兵的州县官员,为了完成征兵任务,什么人都往里面送。这些人之中,老弱占了一大半,甚至还有一些年老多病,以及残疾人都夹杂其中。
徐光启说,依照臣的愚见,这3营兵七千五百人,能操兵器的只有2000,勉强充数也就4000千。经过训练能堪称精锐的,也就一二百人罢了。
徐光启又说到了兵器,从库里领出的盔甲,只有头盔可用,暗甲只能用作训练,不能用于战争。武器中,钢快刀可以用,其余的只能用来练习,不能上阵杀敌。至于鎗筅钯金翁镰棍长短器械等一众兵器,库里根本就没有准备。于是不得不就近买了暂时买了1200根木头来暂时应用一下。军队没有兵器,河南领兵守备把自己的俸禄100多两捐了出来,派人到嵩县买了些枪棍,也还没有到。
诚然,家丁是具备战斗力的,在战场上也屡屡表现出过人之处,比如刘铤战死,其养子,也就是家丁刘招孙为了抢夺其尸体,一人就杀了数名后金兵,考虑到后金强大的战斗力,刘招孙不可谓不强。再比如,朝鲜之战中,李如松曾经身陷险境,其一名家丁主动抵挡在日军之前,牺牲自己给予李如松逃走的时间。
但家丁的存在,并没有真正地提升明军的实力,当遇到强大敌人之时,家丁数量不足,也不足以抵挡敌人。
后金攻打沈阳,总兵贺世贤带着少量的家丁出城作战,中了努尔哈赤的诱敌之计,大败,虽有家丁保护,贺世贤也被后金军射死,沈阳城破。
后金攻打辽阳,袁应泰先派五万大军在城外与后金作战,惨败。第二日,袁应泰又安排三万大军出城作战,与前一天不同的是,袁应泰派出了自己的家丁“虎旅军”,但努尔哈赤大军几个冲击,这支队伍同样阵型大乱,争相涌入城内,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辽阳城破,袁应泰自杀。
家丁的做法,也随着明军的历次失败,而逐渐被认为是不可行的,逐渐消失在了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