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949年,中央领导机关迁到北平后,毛泽东就将暂住在东北的毛岸青和毛娇娇接到身边。当时,毛岸青已经读完了大学,工作方面自然不用毛泽东操心太多。
然而毛娇娇年纪还小,正是上学的时候,毛泽东认为娇娇没能在自己身边长大,自己没能尽到父亲的责任,到了身边自然多疼爱一些。
为了方便毛娇娇上学念书,毛泽东还特意为她改了一个名字,叫李敏,和妹妹李讷的名字来自同一句名言。可见毛泽东对两个女儿的疼爱和期望。
李敏在苏联时,已经上过小学,并从小学毕业。但苏联的学校学的是俄文,李敏回国要重新学习中文,因此毛泽东让她到北京八一学校插班读小学四年级。
毛泽东和李敏
1952年,李敏从八一小学毕业,进入北师大附属女子中学继续学业。1955年,李敏又进入本校高中念书。这几所学校中,很多都是中央领导的孩子们,上学在一起,有几个放学也常回中南海玩。
所以说,毛泽东虽然给女儿改了名字,但大家都知道李敏是主席的女儿。
李敏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毛泽东在很多人小孩子眼中,是很伟大、神奇的领袖,因此李敏在学校中很受关注,有些好奇的同学总看李敏。李敏刚开始不太习惯,但时间久了,明白同学都只是好奇,没有什么恶意,也就逐渐习惯了。
北师大附属女子中学旧照
李敏长得和毛泽东有几分相似,惯常梳着两根麻花辫,和其她女同学没什么不同,都喜欢夏天穿连衣裙,冬天穿学生装。她常常抱着书本在校园里行走,从不搞特殊,也没有什么骄纵的脾气,和同学们相处很好。
李敏除了学习,业余很喜欢跳舞,加入了学校的舞蹈队,有活动和庆祝的时候,经常出现在舞台上。大概是受年幼在苏联学习的影响,李敏待人热情大方,舞蹈的时候神采飞扬,很引人注目。
50年代,学校的外语课并非英语,而是俄语。李敏俄语说得很流利,所以她一般不上俄语课,这些时间用来补习中文。课余时间,经常有同学来找李敏请教俄语,李敏还教同学们唱过苏联是歌曲《我的祖国》。
毛泽东带孩子们滑冰
1957年,李敏正在上高中。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学校没有课程,同学们可以自由安排活动。李敏所在的班级组织了去北京近郊罗道庄农业社参加农业劳动。
学校平时很重视让学生们书本和实践结合,这种到农业社劳动的活动很多。罗道庄位于钓鱼台国兵馆的西面,距离李敏所在的学校师大附中有十几里路。
李敏推着一辆自行车,和同学们一起步行去农业社,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大家就只能靠两条腿行动了。李敏推上自行车,准备活动结束,就直接骑车回家。
其实田地里农活不算多,农民自己就将田地打理得很好。再加上一群同学们一起干活,田里立即热闹起来。李敏和一部分同学被分配去大白菜地里捆白菜,还要把烂掉的菜叶子扒掉。
李敏和贺子珍
没想到,下午四点多,突然下起了小雨。雨不大,同学们就冒着雨继续干活。有一个叫王桂芹的女同学,出来劳动还带着一个笔记本,喜欢随时随地写写画画。
王同学很珍惜自己的本子,担心雨水打湿本子,见李敏自行车上放着书包,就找李敏将笔记本放进了书包。
干完活,同学们在农业社吃了饭,饭后又分为两个小组,组织了一场交流辩论会,讨论这次劳动的收获和心得。
交流辩论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讨论热烈,会结束,天已经全黑了。李敏散会就骑车回家,王桂芹的笔记本被两人忘了,就跟着李敏的书包进了中南海。
毛泽东和李敏
一个巧合,毛泽东看笔记本的内容
第二天中午,毛泽东和从学校回来的孩子们一起吃午饭,除了李敏,还有李讷、毛远新(毛泽东侄子,毛泽东弟弟的儿子)。
毛泽东只有周日有空,就会和从学校回来的孩子们一起吃顿饭,聊一聊学习生活的各种事情。昨晚李敏回来的最晚,毛泽东已经知道了她去郊区劳动了,在饭桌上直接聊了这件事。
李敏在毛泽东面前知无不言,讲了很多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毛泽东又问:“那你的同学们对参加农业劳动有什么看法呢?”
李敏这时候才突然想来,同学王桂芹的笔记本好像还在自己书包里,上面应该记录了昨晚交流辩论会的讨论内容,就跑去拿笔记本。
毛泽东、李敏。李讷、毛远新
李敏没多想,将笔记本交给毛泽东看,却没想到,王桂芹除了记录各种课堂笔记、会议内容,还有一些日记、诗文等等,内容非常繁杂,想到什么都会记录在本子上。
毛泽东翻开笔记本,第一感觉是小同学的字很娟秀,第二感觉小同学很有想法,是个爱思考的小姑娘。毛泽东翻看东西,有写批注的习惯,阅读着女儿同学的笔记,习惯性地圈出了错别字,还写了4条批语。
星期一,李敏回学校上课。早自习之前,拉着王桂芹说了笔记本的事情,先和王桂芹说了抱歉,不小心翻看了她的日记。王桂芹觉得没什么,还说怪自己忘记了,看了就看了,就是一些日常的记录。
李敏笑着小声说悄悄话:“桂芹,你的日记是我爸爸看的,他说你写得很好,情感真实,他还批注了一些内容呢。”
毛泽东和孩子们
王桂芹大吃一惊,翻开笔记本看,果然见本子上有些不属于自己的圈圈和字迹。她有些高兴地说:“毛主席还有时间看我的日记?”
李敏:“爸爸喜欢好文章。你看,还批注了可以发表呢。还说你回农村住见识广,就是时间太少了。”
王桂芹抱着笔记本喜滋滋回到座位上,仔细翻看毛泽东批改的内容。毛泽东的字有草书的风格,并不好辨认,王桂芹看得很慢,也看的很认真,直到早自习的铃声响起,她才小心将笔记本放进抽桌中。
不久,王桂芹将日记重新整理,于1958年发表在《中国青年》第四期上。很快,中国学生中涌起一股记日记的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