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提起以色列,留在我们大脑中的印象,这就是一个犹太人的国家;
而一说起犹太人,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和聪明、精明、虔诚、有钱、勤奋,这些优良的品质挂上了钩。
对这个民族的印象基本上是正面的。
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犹太民族有着长达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尤其是当我们还听说了,犹太人自从公元70年以来,就过着悲惨的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
先是被赶出了他们世世代代定居的土地,从此再也没有自己的国家,只能在其他民族中寄居。
然后还经常被人到处赶来赶去、被迫到处流浪。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更加觉得,犹太民族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能够取得今日的成功,能够回到祖地,建立起以色列这个国家。
这简直就是个完美的励志传奇故事。
想想都知道,这件事儿有多难。
要知道,整整两千年里没有自己的土地和家园。
换一个别的民族,恐怕早就消亡了,世界上那些因为失去土地,无声无息消失的民族还少吗?
可犹太人却能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
就算有些人觉得他们有些小气,有些睚眦必报,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忍耐、顽强、坚韧、虔诚,实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告诉你,其实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捏造的,犹太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
它过去两千年间的兴衰和流浪史,全都是有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虚构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那些真正的犹太后裔,正在绝望中挣扎。
他们被驱赶,他们被隔离,他们被屠杀。
他们的声音被淹没,他们的反抗,被扣上了反文明的帽子……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就让我像剥洋葱一样,帮你揭开谎言背后的真相。
虚构的“民族”
首先,我们要揭开第一个谎言:所谓的犹太民族,其实是虚构的。
自古以来,只有犹太人没有犹太民族。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误认为犹太人是一个民族呢?
是圣经,没错,确切地说是犹太人的圣经,也就是通常被人们称为《旧约圣经》的那一部。
可以说,犹太人都是世世代代读着《旧约圣经》长大的。
这部书从上帝创造世界开始说起,说犹太民族源于人类的始祖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生下了以撒,以撒生下了雅各,雅各又生下了约瑟。
总之,,一代一代繁衍下来,逐渐繁衍出了一个民族。
后来,由于受到埃及法老的压迫,摩西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回到地中海东岸的犹地亚地区。
按照《旧约圣经》的说法,这时候,这时的犹太人已经成为“上帝拣选的民族”。
并与上帝立了约,遵守上帝颁布的律法。
在之后的历史中,犹太人围绕着耶路撒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古以色列王国。
有过大卫和所罗门两位国王,有过强盛,然后是分裂、衰落。
古代犹太人也曾经从自己的家园被掳走,又曾陆续回归。
但最终在公元70年,当时的罗马人强力镇压了他们的反抗,并把他们流放到了其他地方,主要是欧洲。
此后近两千年,犹太人再也没有真正回到过祖先的故土,这片土地,在圣经里叫犹地亚。
后来则被改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名字,那就是巴勒斯坦。
说了这么多,表面看起来,按照《旧约圣经》的内容记载来看,犹太人的历史脉络很清晰呀。
起源于哪里,早年做过什么事,怎样辉煌,怎样衰落,后来又怎样被压迫、流放,一条线下来都很清楚。
只要有了这么一段清晰的历史为证,这个民族的存在就毫无疑问。
但是,先不要那么着急下结论。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书写历史的人,是在历史发生时写的,还是在历史发生之后,由后人写的?
显然,答案不言而喻,写历史的只能是后人。
所以,所谓的“历史”其实或多或少都有讲故事的性质。
而讲故事就不可避免地要带上一些虚构的成分。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一些常识来穿透历史的迷雾。
把那些虚构的包装成分,剥离出来。
我们用常识想一想,根据《旧约圣经》的说法。
早期的犹太人处在半农牧半农耕的过渡阶段,正在游牧部落向农耕社会定居转型。
想想看,他们是一些什么样子的人?
毫无疑问这群人里的大多数都是牧羊人或者农民。
不管是牧羊人,还是农民,你懂的,仅仅是服从命令而已。
他们没有什么文化,没有什么传承,更谈不上什么集体共识。
可以说那个时候像样一点的知识也没有。
在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条件下,翻过一个山头,淌过一条河流,相互说话,都无法听懂。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他们形成了一个“民族”,这不是搞笑吗?
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条件下,广大的底层民众,是不可能形成什么民族情结的。
尤其是他们本来就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一分子的时候。
最早的民族认同思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8世纪的法国,是他们打开了民族运动的潘多拉魔盒。
拿破仑凭藉它,打得欧洲无敌手,直接或间接的唤醒了全世界的民族思潮。
有了民族认同这把利器,才能动员起几百万上千万民众参军,酿成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悲剧。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在他的著作《利维坦》中说:
“民族是由对其祖先的共同谬见和对其邻人的共同厌恶所联结在一起的一群人”。
本质上说,所谓的“民族”都是领导者出于特殊的目的,事后制造的概念。
这个目的嘛,很简单,是为了让这一群人之间产生情感纽带,让每一个成员都觉得自己跟大家来自同一个祖先。
就像我们中国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一样。
从而产生归属感,进而愿意留在这个群体里并为它效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个时代的犹太人根本不可能被凝聚成为一个民族。
那么新的问题就出现了,他们又是怎么聚在一起,而没有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犹太教了,因为他们都信奉犹太教。
要知道,在两三千年前,宗教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也正是因为犹太教的神职人员存在,才达成了现在这个效果。
这些神职人员比较有文化,也最有头脑,语言能力最强。
所以他们在民众的心目中有特殊的位置,再加上他们会在民众中传播和发展一种“我们”的观念。
告诉所有人说我们是一个共同体。
就这样,通过宗教信仰,让族群内的所有人信了同一个上帝,构建了犹太教这个精神家园。
但是,他们却未必了解自己的族长,自己的国王,并甘心为他们效忠。
有预谋的虚构
既然《旧约圣经》具有明显的讲故事的特点。
那么为什么它会被看作犹太人的真实历史,进而虚构出一个犹太民族来呢?
这就让我们剥开洋葱的第二层,看看到底是谁,为了什么样的目的,他们还做了些什么?
《旧约圣经》包括了各种故事、法律、诗歌和预言。
这些内容被犹太人视为上帝的启示。
因此他们对《旧约圣经》的真实性有着坚定的信念。
反过来,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种宗教狂热的表现。
这不过是因为它被视为犹太教的圣书,是犹太人的宗教和道德指南,所以被爱屋及乌了。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人为推动的结果。
实际上,在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之前。
近两千年的历史里,并没有多少人把《旧约圣经》当作完全、纯粹的历史书来看。
即便是最虔诚的犹太人读圣经,讲圣经。
根据圣经来崇拜上帝,《旧约圣经》也是一个包含了很多神话的宗教文本,而不是真正的历史书。
是什么时候,味道变了,让《旧约圣经》成了记载犹太人真实历史的历史书呢?
对,就是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
当时,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致使意大利和德国各自统一,这为犹太人树立了潜在榜样。
有一些欧洲的犹太知识精英就坐不住了,认为,犹太人必须结束没有土地、没有国家的日子,否则早晚要灭亡。
于是,由西奥多·赫茨尔牵头组织,并在1897年在瑞士的巴塞尔组织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
成立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
其目的就是动员全世界的犹太人,一起找一块地方,建立一个国家。
找来找去,这块地方就找在了巴勒斯坦地区。
为什么要选在这里?
实在有太多好处了,一方面,在圣经里,这块地的名字叫“犹地亚”。
根据《旧约圣经》里的描述,巴勒斯坦地区,就是两三千多年前,犹太民族兴起的地方,还在这儿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创造过辉煌的历史。
这样一来,如果《旧约圣经》里所说的事情都是真的,那么,犹太人要去这块地方,就可以打出“回归祖先土地”的旗号,这不就看起来名正言顺了吗?还能够大大唤起犹太人的热情。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由于巴勒斯坦并不是一块不毛之地。
生活的巴勒斯坦人,人家在这里已经生活了1000多年。
现在犹太人要过来,肯定要与巴勒斯坦人产生摩擦,发生冲突。
因此,把巴勒斯坦坐实为犹太人祖先的土地,对于犹太人来说,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于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做了很多工作,他们运用各种方式,去影响和游说当时那些对国际政治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们说,巴勒斯坦的确是他们祖先的土地。
而且,他们祖先则是在公元70年的时候,被罗马人从这片土地上彻底流放了出去。
自此再也没有大规模地回去过,只能一代代人心心念念地向往故地,不停地缅怀他们祖先创建的伟大的耶路撒冷。
当然了,这件事他们做得也很高明,因为公元70年的这段历史,并不是完全杜撰的故事,它是有记载的,主要依据就是公元1世纪由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所写的《犹太战争》一书。这一切看起来天衣无缝,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一样。
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虽然公元70年确实发生过罗马人镇压犹太人的战争。但古代犹太人被从祖先的土地上流放出去,这又是一个人为制造的谎言,你可能不会想到,“流放”这个概念,和“犹太民族”这个概念一样,也是凭空捏造虚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