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次的航天任务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宣布,神舟十五号航天飞船在3月初完成了第二次太空行走任务,顺利返回中国空间站。然而,这项自主的正常航天活动却在美国引发了争议,声称中国缺乏透明度,没有提前通知美国。
这并非是第一次中美航天合作引发的争议。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项目中排除了中国,令中美航天合作中断。美国当前对中国航天活动的不满引发了一场跨国争议。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主导建设国际空间站,却故意将中国排除在外,不允许其参与。这迫使中国自力更生,启动了“天宫”计划,从零开始建设自己的空间站。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成功完成了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展现了惊人的自主能力。
中国空间站不仅全部采用国产产品、组件和原材料,关键核心元器件也实现了100%的自主可控。尽管总重量仅为180吨,但多亏了统一设计和标准化制造,中国空间站的内部空间与国际空间站相当,甚至在一些方面更为宽敞。
自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升空以来,航天员组已完成大量太空任务,包括多次太空行走、维护载人环境、科学实验和协助完成空间站货物出仓任务。
然而,美国对中国的航天活动提出质疑和指责。一方面,美国要求审查中国空间站项目,主张美国在太空计划中发挥主导作用,认为中国需要更加开放,接受全面审查。这也是美国认为中国应提前通知的原因之一。
此外,美国还批评中国空间站只使用中文,将其视为一种自我封闭的表现。然而,中国选择中文只是因为中文是中国人的母语,最适合他们的工作语言,并非排斥其他国家宇航员。这与美国的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在飞船退役后必须学习俄语的情况类似。
美国的指责在事实上站不住脚。而美国对中国航天活动的不满,也与国际空间站计划在2024年到2030年之间退役有关。届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唯一的空间站,这一现实让美国感到难以接受。
然而,中国在未来将继续进行航天活动,美国需要适应这一事实。国际空间站的未来或许因此而更加复杂,中美之间的太空竞争也将愈发激烈。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并不对其中的任何观点负责,仅提供客观报道,以促进多角度理解。若存在不符或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