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令贻是末代“衍圣公”,他生活在清朝末期,深受慈禧太后的赏识。慈禧太后不仅授予他“衍圣公”的尊号,还赐予双眼花翎,这在当时是清朝皇室对臣子的极高奖赏。
1910年,孔令贻还被允许面见年仅6岁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溥仪不仅赏赐给他笔墨书籍,还颁赐了一面书有“中和位育”字样的匾额,以表彰他维护社会和谐、传承文化的使命。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孔令贻在清朝皇室中的地位。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行共和制,清朝覆灭,帝制不再。孔令贻的儿子孔德成出生后不久就被封为“衍圣公”,但他意识到这一世袭爵位已经与时代严重脱节。
1935年,孔德成主动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取消“衍圣公”称号。国民政府虽取消了“衍圣公”称号,但又给他起了一个新的头衔“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表明要继承儒家文化传统。这一头衔沿用了880多年的“衍圣公”就此走入历史。
孔德成是首任“奉祀官”,每月收入约800银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遭日机轰炸,孔德成数次背井离乡,辗转迁移。战后他又随国民政府去了台湾,在台北重建了孔庙。
在台湾,他担任过台大兼教授、考试院院长等职,成为孔子后人在台的杰出代表。作为特任官,他每个月有18万新台币的高薪,但唯一的职责就是每年孔子诞辰那天去孔庙祭拜。
孔德成有两个儿子,长子孔维益和次子孔维宁。1965年,长子孔维益高考失败,孔德成去求蒋介石开恩,让他免试保送进了台湾政治大学。
次年,次子孔维宁高考也失败,孔德成再次求助,让儿子进入台大就读。这在当时引发社会争议。
2008年,孔德成在台北去世,终生没有回到故乡曲阜。由于长子已故,次子孔维宁按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奉祀官”的第三任传人。
现今孔子后人在台湾、大陆都有分支,但作为嫡系,只有曲阜孔氏才能继承这个头衔。据统计,截止2009年,台湾地区大概还生活着3000多位孔子后人。
自2016年起,孔垂长每年都会在清明时节来到曲阜,带领孔氏后人进行家祭。孔子的后代的境遇,与2000年来中国的命运相连,而儒家思想至今依然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
